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关注、 了解并服务社会, 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 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 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 做社会的好公民, 培养乐于助人、 诚实守信、 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法治观念 : 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健全人格 : 理解个人与社会、 国家和世界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学会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 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责任意识 : 树立主人翁意识, 对自己负责, 关心集体, 关心社会, 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 社区服务活动, 自觉践行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 理解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掌握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社会中成长的理解与实践 教学过程导入 考考你:巴黎奥运知道多少 在巴黎奥运会上被称为“中国新飞鱼”的是谁 ——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潘展乐 潘展乐是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和奥运会纪录保持者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 思考:他游泳是完全靠天赋吗? 学生: 教师:不是,通过在社会中学习成长而来 授新课 2004年8月4日,潘展乐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 2008年10月,潘展乐被挑进了选苗班。 2010年,潘展乐被特招进入少泳校训练和读书。 2011年6月,潘展乐被叶信输送到温州体校游泳队,成为王士教练的弟子。 2014年,浙江省第15届运动会,10岁的潘展乐自由泳四项个人冠军以及三项接力冠军 。赛后,潘展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要超过当时已经获得三大赛金牌大满贯的孙杨。 2023年9月24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潘展乐以46秒97获得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打破亚洲纪录且成为世界第5位、亚洲首位游进47秒大关的选手。 思考:潘展乐从懵懂儿童成长为充满梦想的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叫什么? 学生: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师: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马克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 思考:我们的吃穿住行是谁为我们创造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 教师: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播放视频:潘展乐亮相《开学第一课》 思考:潘展乐《开学第一课》分享了自己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奥运冠军的蝶变历程。这是什么行为 学生:亲社会行为 教师:从潘展乐的分享中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品质 学生:不服输、勇于拼搏、关爱他人 教师: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表现为友善、分享、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家乡教育)、服务社会。 思考:潘展乐经过努力奋斗赢得冠军后,分享成功经验,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学生: 教师: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考:从同学们的行动中告诉我们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学生: 教师: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最近,八年级学生王帆遇到了一系列烦心事,请你帮助他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要求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切实有效),并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1)王帆买了一本有意义的课外书,自己刚看完,同学小吴就提出要借,王帆很犹豫。 (2)王帆正犹豫着,好朋友明明也提出借阅要求,为此明明和小吴发生争执。 (3)星期天上午,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广场清除非法小广告,王帆的作业还没写完,他很犹豫。 2、“六尺巷”的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想一想,“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在社会生活中,这个重要的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 (1)王帆应该将课外书借给同学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 (2)劝说两人互相谦让。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谦让。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作业可以放到下午或晚上做。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这个故事重点要阐述的就是“谦让”这一美德。“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发生接触,接触过程中更少不了彼此的理解与包容。谦让是一种美德。懂得谦让的人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亲近,体会社会的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