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高中地理 周测1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高中地理 周测1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资源简介

周测10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023·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湿润区湖泊演变为沼泽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a)阶段到(b)阶段(  )
A.湖泊变浅,面积萎缩
B.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大
C.由湿生生物演化为水生生物
D.湖底淤泥压实固结为沉积岩
2.湿润区湖泊的演化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生产功能具有区域差异
B.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具有阶段性
C.随海拔升高具有垂直变化
D.受水分因素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2023·浙江温州月考)下图示意第四纪我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4.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2023·黑龙江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期末)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5~6题。
5.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
A.巫山 B.五指山
C.富士山 D.大分水岭
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7~9题。
7.温哥华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荒漠
C.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
8.加拿大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为(  )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9.温哥华与莱斯布里奇植被类型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光照 C.降水 D.热量
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新西伯利亚一线(如下图所示)启动。读图,完成10~11题。
10.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海拔 C.热量 D.土壤
11.下列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b为温带荒漠带
C.c为山地针叶林带 D.d为山地草原带
(2023·广东揭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甲、乙自然带的名称分别为(  )
A.季雨林带、积雪冰川带
B.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C.季雨林带、苔原带
D.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13.图中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北坡比南坡低,主要原因是北坡(  )
A.坡度更陡 B.水热条件比较差
C.土壤更肥沃 D.光照条件更优越
某研究小组在对我国某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地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和相关信息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在该山地的自然带中,生物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地带可能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15.在山顶处分布有矮林主要是因为(  )
A.气温低、风速大 B.降水少、坡度缓
C.光照强、土层薄 D.肥力高、温差大
(2023·广西南宁模拟)林线是高纬度和高海拔处树木生长的界限,林线以上为无林带。雪线是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也是永久积雪区与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在雪线附近,全年冰雪的积累量与消融量大致相同。下图是“某中纬度山地林线和雪线分布略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该山地南坡比北坡(  )
A.干冷 B.湿冷 C.干热 D.湿热
17.该山地的季节性积雪区下界的年内变化特点是(  )
A.4月、10月均向上 B.4月、10月均向下
C.4月向上、10月向下 D.4月向下、10月向上
18.图示甲地雪线低于乙地的原因是甲地(  )
①海拔低 ②风力大 ③光照时间短 ④积雪厚度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某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森林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密布 B.气候湿热 C.土壤肥沃 D.人工种植
20.该地有“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之称是因为(  )
A.群落生产力低 B.植物光合作用强
C.植被高大稀疏 D.土壤留存养分少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重庆第七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20分)
胡杨是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以胡杨为建群种(即优势种中的最优者)的群落在维持当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抑制荒漠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黑河下游胡杨林天然植被群落的分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区域内离河岸距离变化引起的水分条件差异,使得植被和土壤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在距河岸由近到远方向上表现出梯度变化的规律。下图示意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地带胡杨群落不同植被层盖度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趋势。
(1)描述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胡杨群落不同植被层盖度的变化特征。
(2)判断胡杨群落灌木层植被主要的水分来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分析与其他位置相比,离河岸距离650米左右胡杨群落土壤肥力的特点。
22.下面图1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图2为“图1中MN一线剖面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形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请说明A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的原因。
(2)据图2简析MN一线剖面的地形变化对P地自然景观的影响。
(3)甲、乙两处均位于山地东侧,海拔相近,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导因素。
答案精析
1.A 2.B [第1题,由图可知,由(a)阶段到(b)阶段,湖泊深度变小,蓄水量减小,面积萎缩,A正确。湖泊面积减小,水量减小,蒸发减弱,大气湿度减小,B错误。(a)阶段湖泊中有大量的鱼类等水生生物,(b)阶段演变为沼泽后,鱼类资源减少,以湿生芦苇等植物为主,C错误。湖底淤泥被水覆盖,固结成岩作用较弱,没有形成沉积岩,D错误。故选A。第2题,湿润区湖泊的演化发生在同一区域,不能反映生产功能的区域差异,A错误。图中湖泊水量的变化导致了湖泊中生物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各要素统一演化的特征,B正确。由湖泊演化为沼泽,地表海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不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随海拔的垂直变化,C错误。湖泊演化为沼泽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且地理位置并未发生变化,不能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错误。故选B。]
3.B 4.C [第3题,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使全球降水和气温发生变化,海平面的高度相应发生变化,会导致图中(Ⅰ)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图中(Ⅲ)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图中(Ⅱ)区域(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向。第4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增强风力作用,有利于黄土堆积,A、B两项错误;最暖时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故C项正确;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故D项错误。]
5.B 6.C [第5题,温带地区的气温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植被的景观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明显,因此变化较大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自然带(森林)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甲为热带雨林,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丙为针叶林,丁为苔原。第6题,丁地的植被类型为苔原。五指山地处热带,巫山地处亚热带,海拔均相对较低,难以发育出苔原;大分水岭总体位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拔不高,无法发育苔原;富士山地处温带,且海拔为3 700多米,能发育出苔原。]
7.A 8.C 9.C [第7题,根据纬度可知,温哥华位于温带地区,地处沿海,位于大陆西岸,降水较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类型最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第8题,加拿大纬度较高,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植被类型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加拿大大部分地区纬度高于50°,温带植被分布少。第9题,温哥华位于沿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植被主要是森林;莱斯布里奇位于内陆地区,且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植被主要是荒漠和草原,所以影响温哥华与莱斯布里奇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植被类型的分布主要受气候条件中的气温和降水影响,土壤和光照对植被分布影响小;温哥华与莱斯布里奇纬度相差不大,海拔也相差较小,热量差异不大。]
10.A 11.C [第10题,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大致是从沿海向内陆,其沿线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第11题,博格达峰山麓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自然带a为温带荒漠带。随着海拔升高,水分条件略有好转,b为温带草原带。由雪线分布海拔可知,c位于山地北坡,地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
12.D 13.B [第12题,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得,该山脉北坡基带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位于甲自然带之上,因此可以推断甲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乙上部为针叶林带,下部为落叶阔叶林带,可以推断乙为针阔叶混交林带。故选D。第13题,根据材料可得,该山地位于我国,南坡为阳坡,且为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北坡更好。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北坡比南坡低,主要原因是北坡水热条件比较差。故选B。]
14.B 15.A [第14题,生物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二是生态系统的优越性。读图可知,Ⅱ地带降水量最大,垂直高度变化大,自然环境复杂程度大,自然带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植被类型多;且Ⅱ地带坡度大,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生物资源种类也会更多。Ⅰ地带生存环境优越,但海拔低,坡度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生物多样性少于Ⅱ地带。Ⅲ、Ⅳ地带生存环境较差。第15题,根据题意和图可知,山顶处海拔高,气温低;山顶年降水量为1 643.5毫米,降水丰富,光照弱;山顶的风速为5.9米/秒,风力比较大,蒸发强;山顶坡度较陡,土层较薄,土壤贫瘠。故山顶处由于气温低、风速大,多矮林分布。]
16.D 17.C 18.D [第16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该山地位于中纬度,南坡雪线较北坡低,积雪量大,说明该山地南坡是山地的迎风坡,降雪较北坡多,气候较北坡湿润;该山地南坡林线较北坡高,说明气候较北坡温暖,D项正确。第17题,该山地南坡森林覆盖率较北坡高,积雪量较北坡大,说明该山地南坡是阳坡和迎风坡,由此推断,该山地位于北半球。季节性积雪区下界的年内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4月份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气温上升,季节性积雪区下界向上移动;10月份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气温下降,季节性积雪区下界向下移动,C项正确。第18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山谷,受山地遮挡,光照时间较乙地短,积雪不易融化,雪线较乙地低,③正确;甲地位于山谷,乙地位于山脊,甲地有利于积雪的堆积,积雪厚度较乙地大,雪线较乙地低,④正确;所处海拔与雪线高低关系不大,①错误;风力大易导致雪线向上移动,②错误。故D项正确。]
19.B 20.D [第1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东南信风及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该地森林植被多为热带雨林,所以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森林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热,B项正确。第20题,该地的森林多为热带雨林,因气候湿热,枯枝落叶分解快,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强,加上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有机质贫乏,土壤留存养分少、肥力差,所以该地有“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之称,D项正确。]
21.(1)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不同植被层盖度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灌木层的变化波动最小,草本层的变化波动最大;灌木层盖度较低,距河岸800米以外灌木层盖度极低。
(2)来源:地下水。理由: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水位下降,乔木和灌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加剧,由于乔木竞争力较强,导致灌木层盖度下降甚至消失。
(3)胡杨群落植被盖度在离河岸距离650米左右达到最大,该区域有机质输入多,土壤肥力较高;在距河岸500米以内,地下水位波动较大,土壤盐分较高,土壤较贫瘠;在距河岸800米以外,地下水位低,植被盖度低,土壤肥力较低。
22.(1)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带向南北方向延伸。
(2)对西风的阻挡作用增强;P地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明显,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
(3)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高度不同。
主导因素:纬度位置。
解析 第(1)题,主要从地形和洋流方面分析。第(2)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MN一线剖面地形不断隆起,海拔升高,阻挡了西风,导致P地降水减少,形成荒漠景观。第(3)题,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主要从基带、自然带种类与数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