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 测量:长度与时间(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3 测量:长度与时间(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
1.物理观念: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科学思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科学探究: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4.科学态度与责任: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难点: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趣味导入
中间的线段哪一个长些?
靠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任务一 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
强调:
(1)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
(2)小单位→大单位,除以进率。
(3)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
(4)常见长度:手掌宽度1dm、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m、初中物理课本长约26cm、宽约18cm。
任务二 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认识刻度尺:
(1)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2)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3)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3.刻度尺的使用:
(1)“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指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
(2)“放”:零刻度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有刻度的一边紧贴物体,并且与所测边平行。
(3)“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例】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如图是某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长度的情景,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答案】1 3.50
4.长度的特殊测量:
(1)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总长度,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法:测量曲线长度时,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如:测地图上两地铁路线的距离。
(3)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如:测量跑道长度。
(4)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如: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
任务三 时间的测量
1.时间:
(1)国际单位:秒(s)。
(2)常用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3)单位换算:1h=60min=3600s,1s=103ms,1ms=103μs。
2.测量:实验室常用秒表。
①刻度:小盘记录单位是min,指针转一圈是15min,分度值是0.5min。大盘记录单位是s,指针转一圈是30s,分度值是0.1s。
②读数:先看小表盘的分针数,再看大表盘秒针数,分针数大于半分钟则秒针数读31s、32s……;分针数小于半分钟则秒针数读1s、2s……。
③结果:小表盘读数+大表盘读数。
【例】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s。
【答案】110
3.常见时间估测
(1)1min内正常人的脉搏跳动约为70次。
(2)中学生跑完100m用时约为15s。
(3)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46s。
任务四 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1)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不够。
(2)跟测量人有关。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掌握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三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
1.长度和时间单位
2.刻度尺的使用
3.机械秒表的使用
4.误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总结方法和规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