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四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物理观念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能够用表达式解答平均速度相关的问题。
难点:初步学会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共同学习的思维方法。
趣味导入
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任务一 平均速度的测量
本节课我们用小车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长木板(斜面)代替轨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思考:
(1)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粗略描述?
(2)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3)具体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
(4)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
……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设计实验方案:
步骤1:如何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
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进行分段?
①在测量路程时应该注意不可从斜面顶端到斜面的末端或中点,必须从小车的头量到头,或从小车的尾量到尾。
②斜面的坡度不可过大,否则小车运动太快,时间太短,不便于测量时间。
步骤2:明确实验步骤
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那么做实验的先后顺序又是怎样的?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②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步骤3:记录数据的表格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0.6 t1=4 v1=0.15
s2=0.3 t2=2.5 v2=0.12
  步骤4: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两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
【学生回答】根据公式v3==,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v2和v3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这个关系,分析小车在斜面上做的是什么运动?
【学生回答】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且运动得越来越快。
任务二 利用“频闪摄影”测速度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相等的时间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
【例】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间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试根据照片分析:
(1)图__甲__中的网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__网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__。
(2)若每隔0.02s曝光一次,则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b,图甲中网球所用的时间为__0.1__s。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到“频闪摄影”测速度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实验原理:v=
2.实验仪器
3.实验结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主动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