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3 密度(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3 密度(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5.3 密度
第1课时 认识密度
1.物理观念: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科学思维:
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趣味导入
老师讲台上摆放着几组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水和酒精、铜块和铁块,请同学们进行分辨,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气味、颜色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又如何分辨?
任务一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算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①教师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
m/g V/cm3
铝块1 27 10
铝块2 54 20
铝块3 81 30
铝块4 108 40
…… …… ……
②学生根据试验数据在坐标图中,把这些点连起来,作出铝的质量与体积图像(m-V图像),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③再取体积分别为10cm3、20cm3、40cm3的三个铁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下表中。
铁块 m/g V/cm3 (g·cm-3)
1 78 10 7.8
2 156 20 7.8
3 312 40 7.8
  通过所做图像,分析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任务二 密度
1.通过实验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正比,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个特性,为此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2.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而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
(1)密度的计算公式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质量用m表示,体积用V表示,密度用字母ρ表示。
知识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ρ=
说明:利用公式ρ=变形可得到m=ρV和V=。
(2)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故密度的单位为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若质量单位是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为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1kg/m3=10-3g/cm3,1g/cm3=103kg/m3
4.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3kg/m3。
④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m3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密度的概念和单位,知道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第三节 密度
第1课时 认识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
2.密度
(1)概念
(2)公式
(3)单位
(4)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5)物质的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应用实验器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2课时 密度知识的应用
1.物理观念:
(1)会利用密度知识求密度、质量和体积;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科学思维:
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尤其明显。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重点: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难点:密度知识的应用。
趣味导入
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视频,问同学们想不想得到金牌,然后拿出一块镀金的明晃晃的金牌,说明这块“金牌”要颁发给这节课表现最好的那位同学。这块金牌是不是纯金的?如何鉴别这块奖牌是不是纯金的呢?相信学完这节课,同学们都会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任务一 鉴别物质
1.鉴别的原理:密度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因此根据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2.鉴别的方法: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ρ=求出其密度,再查密度表进行对照,就可以判断出物质的密度。
【例】纯牛奶的密度为(1.1~1.2)×103kg/m3,李明很想知道学校每天营养餐中的牛奶是不是纯牛奶。他和几个同学根据所学密度知识进行了如下测定:首先用天平称出一盒牛奶的质量是250g,喝完再称得空盒质量是26g,然后认真观察牛奶盒,发现牛奶的净含量是200mL。问:经他们检测计算同学们喝的牛奶是否符合纯牛奶标准?
解:牛奶的质量:m=m1-m2=250g-26g=224g,
牛奶的密度:ρ===1.12g/cm3=1.12×103kg/m3,
牛奶的密度在(1.1~1.2)×103kg/m3的范围之内,所以该牛奶符合纯牛奶标准。
任务二 计算物体的质量
已知物质的密度ρ和体积V,可利用公式m=ρV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例】一间教室长、宽、高分别为10m、8m、3m。试求教室内空气的质量?(ρ空气=1.29kg/m3)
解:教室的体积:V=10m×8m×3m=240m3,
教室内空气的质量:m=ρV=1.29kg/m3×240m3=309.6kg。
任务三 计算物体的体积
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物质的密度ρ,可利用公式V=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例】有一实心铝勺,称其质量为540g,求它的体积是多少?(ρ铝=2.7g/cm3)
解:铝勺的体积:V===200cm3。
课堂拓展: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地质勘探队员根据样品的密度,确定矿藏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2.农民利用风力扬场,对饱满麦粒、瘪粒、草屑分拣。
3.农业上利用盐水漂浮选种。
4.商业中鉴别牛奶、酒的浓度。
5.航天器材常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或新型合成材料。
6.产品包装中,采用密度小的泡沫塑料做填充物,达到防震、便于运输、价格低廉等目的。
7.坚若磐石的机床底座需要用坚固、密度大的材料制成。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利用密度知识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体积,以及巧测物体长度或厚度。
第2课时 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解、演示和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思考问题;分组讨论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