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二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第2课时)目录导入新课1新知探究2课堂练习3拓展延伸4导入新课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新知探究2一、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测交后代的分离比应为1:1: 1:1 。结果:一、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二、自由组合定律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三、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在孟德尔之前,也有不少学者做过动物和植物的杂交实验,也观察到了生物遗传中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都未能总结出遗传的规律。为什么孟德尔能取得成功呢?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孟德尔热爱自然科学,有着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既善于从前人的研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又不迷信权威。孟德尔选取了合适的杂交实验材料——豌豆,这是一种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开花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过程,从而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为纯合子;豌豆还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的相对性状,因而对这些相对性状进行研究,获得的实验结果也比较可靠。孟德尔采用严密的实验分析方法,他详细记载了各世代不同性状的大量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各种类型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遗传的规律性,这也是他胜人一筹之处。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孟德尔运用其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并对它们进行逐代追踪。在弄清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后,再进行两对、三对甚至更多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研究。孟德尔成功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例如,在研究中观察到杂交子代的显隐性、性状分离比和不同性状重新组合等现象后,提出遗传因子控制性状遗传的假设,同样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和推理,又设计了许多实验方法,如测交验证法。总之,孟德尔的成功表明,在科学研究上想要获得成就,不仅需要有不懈探索与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与d。基因: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把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gene)。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等位基因:注意:D和D,d和d则不是等位基因,而是相同基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体的内在环境,如年龄、性别、生理与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例如,中年人秃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秃顶基因的纯合子(BB),无论男女,都表现为秃顶;但对于杂合子(Bb),如果是男性,则表现为秃顶,如果是女性,则表现正常。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两性体内性激素的不同。外界环境,如温度、光照、水分、营养条件等,也会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例如,观赏植物——藏报春,让基因型为AA的植株在20~25 ℃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植物开红花。如果让它在30 ℃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则开白花。红、白藏报春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地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人们可以根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杂交育种医学实践课堂练习3三、课堂反馈1.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不能说明的是( )A.新基因的产生 B.新的基因型的产生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基因可以重新组合A2.具有基因型AaBB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与它们的两个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是( )A.25% B.50%C.75% D.100%B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揭示( )基因之间的关系A.一对等位 B.两对等位C.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 D.等位C拓展延伸4四、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