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的世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理观念: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1.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趣味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一个小游戏,叫“听音识物”,你猜下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课堂。
任务一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活动:
1.利用自己身边的实验器材(音叉、橡皮筋、直尺等)做发声实验。
2.敲打音叉,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听到什么现象。
3.演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溅出;
4.演示将乒乓球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旁边。
5.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音叉,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讨论:鼓声、二胡声、笛声、流水声、小提琴声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确定声源体。
总结: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任务二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思考:教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身边?
演示: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并科普生活当中的真空玻璃对真空不能传声的运用。
活动:
1.演示手机放在水里也可以听到声音。
2.请每组三位同学: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
引出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3.举例说明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任务三 声音传播的速度
活动:引导学生查观察表格,提问学生声音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物质 温度(℃) 速度(米/秒) 物质 温度(℃) 速度(米/秒)
空气 -10 325 水 0 1450
0 331 铁 0 4900
15 340 铜 0 3800
30 349 松木 0 3320
  1.一般情况传播速度:v固>v液>v气。
2.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越快。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任务四 回声
用视频展现回声现象,并讲解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并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一是圜丘、回音壁、三音石。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距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在本章起到基础的作用,为学习后两节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