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探究实践是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途径(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高效优质课件(济南版2024)(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探究实践是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途径(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高效优质课件(济南版2024)(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探究实践是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途径
第一课时
第二节
追求真理和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目标
——爱因斯坦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爱因斯坦
注释:此处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然后说:面对各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许多科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最终得到真理和知识。例如达尔文通过调查和探索不同动植物的异同点,最终建立了进化论。屠呦呦经过无数次对青蒿的实验,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消灭了疟疾。
所以,真理和知识的获得,不是凭空得来的,都需要科学家的不断探究和实践。
01
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呢?
3.为什么A瓶肉汤变质,B瓶肉汤不变质?这说明曲颈瓶有什么妙处?
阅读课本11页内容,思考探究分为哪些环节,然后阅读P10页思考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4.根据A,B瓶(打碎前)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简单描述巴斯德制定了什么方案?AB瓶有说明不同之处?
1.按顺序简述巴斯德的探究分为哪些环节?
注释:此处先让学生阅读11页,自主学习探究的环节,然后分析巴斯德实验有哪些探究环节,并在此时强调,探究的前提和关键知识点。
5
科学探究的环节
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若得出结论与作出的假设不相符,应重新假设,再次进行科学探究
前提
关键
3.为什么A瓶肉汤变质,B瓶肉汤不变质?这说明曲颈瓶有什么妙处?
阅读课本11页内容,思考探究分为哪些环节,然后阅读P10页思考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4.根据A,B瓶(打碎前)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简单描述巴斯德制定了什么方案?AB瓶有说明不同之处?
1.按顺序简述巴斯德的探究分为哪些环节?
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只进空气,不进微生物
A瓶: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或肉汤产生
B瓶:微生物不来自于肉汤产生
通过问题2让学生自己描述巴斯德的实验,并观察ab瓶的不同之处,然后通过问题3,根据AB瓶的现象,让学生自己思考说出曲颈瓶有什么妙处?
最后,通过问题4,让学生根据AB瓶的现象,分别思考微生物的来源,并发现,通过AB瓶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思考讨论:
2.巴斯德实验中,引起AB瓶不同结果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
3.如果该实验只设置B瓶,那么怎样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能,只有通过AB瓶的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在本实验中,如果只设置B瓶能否得出结论?思考巴斯德为什么要设置A瓶?
注释:在前一页问题4,学生已经知道了,只有AB瓶进行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然后让其自己思考问题1,学生很容易思考出,单靠B瓶无法得出结论,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A瓶的参照下才行,由此引出对照实验的概念。
A
B
概念一:对照实验
A瓶: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或肉汤 B瓶:微生物不来自于肉汤
巴斯德设置A瓶的作用:
形成对照试验/作对照
思考讨论:
2.巴斯德实验中,引起AB瓶不同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3.如果该实验只设置B瓶,那么怎样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能,只有通过AB瓶的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在本实验中,如果只设置B瓶能否得出结论?思考巴斯德为什么要设置A瓶?
注释:再思考问题二,根据AB实验装置的不同,引导学生总结;A瓶敞口,微生物进入,B瓶是曲颈瓶,微生物无法进入。这两个不同的条件导致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A瓶有微生物进入,B瓶没有微生物进入
概念二:变量
A
B
A瓶: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或肉汤 B瓶:微生物不来自于肉汤
该实验的变量:
微生物的有无
所以在本实验中,巴斯德改变微生物的这一条件,通过对比有微生物的一组,和没有微生物的一组来得出最终的结论。于是我们把对照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和因素称为变量,那么本实验AB组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的有无
A
B
概念三:对照组与实验组
A瓶:微生物来自于空气或肉汤 B瓶:微生物不来自于肉汤
对照组:自然情况下的,不用实验就知道的结果;
实验组:
根据变量的处理分组
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在实验之前不知道结果,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
瓶号 甲 乙 丙
鼠妇 10只 10只 10只
光照 黑暗 明亮 明亮
湿度 潮湿 干燥 潮湿
例题:
某生物小组取适量的鼠妇置于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盒子中,按照下表处理。
问题2:乙和丙 或 甲和乙 是否可以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问题1:甲和丙可以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什么?哪个是对照组?哪个是实验组?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思考讨论:
2.巴斯德实验中,引起AB瓶不同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3.如果该实验只设置B瓶,那么怎样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能,只有通过AB瓶的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在本实验中,如果只设置B瓶能否得出结论?思考巴斯德为什么要设置A瓶?
A瓶有微生物进入,B瓶没有微生物进入
将B瓶瓶口打碎,使B瓶(打碎前)与B瓶(打碎后)形成对照实验。
小结: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的六个环节?前提是?关键是?
2.巴斯德实验
3.对照实验
曲颈瓶的妙处
实验的成功之处
巴斯德实验的变量
能判断变量
巴斯德实验A瓶的作用
能判断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
重难点突破:
题目:
小明为探究“温度和水分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5组共五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30粒大小,形态相同的大豆种子(种子均饱满且完整、具有活力)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的种子发芽情况如下表.
装置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场所 日光 日光 日光 日光 日光
温度 23℃ 23℃ 0℃ 60℃ 60℃
水分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干燥
发芽情况 部分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1)在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应选用( )两组进行实验,实验变量是( )。
A.1,3组 B.1,2组 C.1,5组
(2)在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应选用( )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
A.1,3组或1,4组 B.2,3组 C.3,4组
1.单一变量原则:①变量的设置要围绕提出的问题或做出的假设。
②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也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对照性原则:一个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是指自然情况下的,不用实验就知道的结果;实验组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在实验之前不知道结果,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
B
水分
A
3/4
1
装置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场所 日光 日光 日光 日光 日光
温度 23℃ 23℃ 0℃ 60℃ 60℃
水分 潮湿 干燥 潮湿 潮湿 干燥
发芽情况 部分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注释:此题目,先让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两组实验,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很容易得出B选项的概念,但此时让其思考,为什么A,C不选,由此引导总结单一变量原则。然后再完成问题2,同理,让其思考问什么不选B,C,通过C选项引出,丙丁都是实验组,没有对照组做参照,无法得出结论,引出对照性原则。
思考讨论:
小明在课上表达交流时发现,某一小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以下是该组同学的实验设计,分析思考这些实验设计存在哪些缺陷?
在甲、乙、丙三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四五粒大豆种子进行培养
家里的大豆种子虽然大小不一,有陈有新,但拿来做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
种子萌发所需时间太长了,实验做一次就行了
注释:通过三个同学实验的设计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让学生自己说这三位同学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错误结果,应该怎样避免。
A同学
B同学
C同学
(4)另一名同学在此实验的过程中每组只选用了三粒大豆种子进行实验,这种设计正确吗?为什么小明要选用30粒大豆种子?( )
(5)为了使实验更加具有可信度,小明重复了该实验多次,再统计了每次实验种子的萌发数后,应对萌发数做( )处理。
3.重复性原则:只做一次实验,实验样本过少,都会导致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不足以说明问题,往往需要重复实验和大量实验样本。
平均数
(3)在选用大豆种子时,选取大小,形态相同的大豆的原因是:( )
控制单一变量
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注释:根据上一个思考讨论,学生能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然后根据本页的三个问题,明确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及答题标准答案,由此引出重复性原则。
对照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①变量的设置要围绕提出的问题或做出的假设。
②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也就是只改变一个因素,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对照性原则:一个对照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是指自然情况下的,不用实验就知道的结果;实验组指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在实验之前不知道结果,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
3.重复性原则:只做一次实验,实验样本过少,都会导致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不足以说明问题,往往需要重复实验和大量实验样本。
20
注释:此页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对不足进行补充。
02
在进行探究时可以采取哪些哪些方法?
阅读课本11-12页内容,针对以下探究问题,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1.鸟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2. 显微镜具有哪些结构?
3.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5.禹城市有多少人口
6.国际癌细胞研究现状
注释:此页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自己按顺序说出1-6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讲出原因。同时注意,在问题4时,要解释,为什么124都是观察,4是实验法,区别在于,观察法对观察对象不做处理,实验法要做处理。
观察法
观察法
实验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文献法
Thank you
Presenter name
www.islide.c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