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高频考点专题练: 群落
一、单选题
1.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3.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
C.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
D.热带雨林中以虫媒花植物为主,而落叶阔叶林多数是风媒花植物
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葵和寄居蟹两种生物互利共生,相互依存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湖泊结构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D.高矮不一的梭梭树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5.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适合弱光生存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叶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7.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不知名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其特征
B.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9.下列关于不同类型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生物群落又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如热带雨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等
B.荒漠中的一些爬行类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除含氮废物来适应缺水的环境
C.热带雨林中林下缺少阳光,有的草本植物长有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
D.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空气流通不畅,很多树木在春季叶没有完全展开前就开花,且多数是风媒花
10.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群落
B.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应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一般为10m×10m的正方形
C.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4种接近衰退型
D.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11.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演替过程 冰川退去后的裸地 苔藓→草本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第9年 第18年 第35~50年 第80~100年
土壤的pH 7.9~8.0 7.5~7.8 7.2 6.5 5 4.8
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草本植物有关
C.人类活动可能改变冰碛层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
D.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称为顶极群落,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的演替阶段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大体要经历如图所示的5个阶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湖泊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群落演替均会到达森林群落
C.裸底阶段沉水植物无法生长是因为缺乏充足的氧气条件
D.因缺少光照导致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的沉水植物逐渐减少
13.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14.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④森林植物只有地上分层现象,没有地下分层现象
⑤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15.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小,呈浅绿色
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
D.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
16.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B.采集到的小动物中,体型较大的小动物须用吸虫器采集
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要打开电灯,以吸引土壤中的小动物
D.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小动物的相对数量
二、多选题
17.科研人员根据昆嵛山群落演替情况,绘制出甲、乙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群落在30年间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B.第15年时,甲、乙群落的物种组成相同
C.乙群落第30年时各种群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被替代的现象
18.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雨季洪泛区成为湖的一部分,给鱼类繁殖生长提供栖息地,旱季平原可以种植水稻,人们可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系列化稻鱼种养模式。下图为某洪泛区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
C.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
D.为提高经济效益,可通过加大鱼苗投放量来增大其环境容纳量
19.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很多,伪装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伪装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伪装的类型很多,其中拟态(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贝氏拟态(指无毒害或无攻击性生物模仿一种有毒害或有攻击性生物,从而减少被捕食)、缪氏拟态(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从而减少被捕食)等。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拓展其生态位,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B.竹节虫、变色龙都有其特有的伪装方式,分别属于贝氏拟态和缪氏拟态
C.蜜蜂与黄蜂形态类似,且都具有用尾刺蜇其他动物的能力,它们彼此模仿属于缪氏拟态
D.若要调查某种生物是否存在贝氏拟态现象,则涉及被调查的生物至少有两种
20.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种归为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如柱形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与优势种密切相关
B.频度为E级内的所有植物都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C.调查不同时期物种的频度可帮助了解群落演替的方向
D.若C频度的植物有15种,则该植物类群的丰富度约为1670种
21.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时间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种丙比物种乙高大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甲会消失,物种丙会增加
B.在用样方法取样时,物种丙的样方面积一般大于物种乙的
C.第20~40年,该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类型发生改变
D.第30~40年,物种乙的种群密度一定在减小
三、判断题
2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23.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控制自然界中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24.荒漠中的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甲可能为草本植物,乙可能为灌木,丙可能为乔木,均为生产者,所以有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C、退耕还林后群落一般会有以下发展:低矮的草本藤本植物----中等高度的草本乔本灌木----高大的乔本植物。但是在这个演替过程中,只有谁更占优势,而没有谁灭绝谁的问题。由图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开始乙丙两群落没有出现的时期之外,其他时候三个群落都是共存的,C错误;D、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稳定性越来越高,生物种类越来越多,丰富度会逐渐提高,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故选C。
2.答案:D
解析:A、和其他生物群落一样,冻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B错误;C、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C错误;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正确;B、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子为主,B正确;C、生态位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由于森林中不同季节食物种类会有所变化,因此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会随季节更替而变动,C错误;D、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大多数是虫媒花植物,而落叶阔叶林多数是风媒花植物,D正确。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海葵和寄居蟹两种生物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A错误;B、—个湖泊中所有的鱼没有包含所有生物,因而不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C、湖泊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C正确;D、高矮不一的梭梭树为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A、森林中的阴生植物有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的特点,以适应林下的弱光环境,A错误;B、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C、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C正确;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气孔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D正确。故选A。
6.答案:D
解析: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C.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7.答案:A
解析: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可记为“待鉴定XX”,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B、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B错误;C、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C错误;D、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D错误。故选A。
8.答案:C
解析:A、森林阶段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则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A正确;B、动物必需依赖于植物提供的营养,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一定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C、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C错误;D、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岩体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A、不同群落类型,每一类又都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例如,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A正确;B、荒漠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以适应荒漠中缺水的环境,B正确;C、热带雨林中,林下缺少阳光,有的草本植物,如芭蕉、海芋,长有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C正确;D、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空气流通不畅,很多树木在春季叶没有完全展开前就开花,且多数是虫媒花,D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群落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因此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不构成森林群落,A错误;B、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可采用样方法,乔木比较高大,样方选取10m×10m=100m2的正方形,B正确;C、由图可知,香果树各年龄段的数量相对均衡,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4种接近衰退型,C正确;D、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其余4种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D正确。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据表格可知: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因此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赤杨不属于草本植物,B错误;C、人类活动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或方向进行,故人类活动可能改变冰碛层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C正确;D、据表格可知,云杉和铁杉的出现是在pH酸化之后,且此时赤杨与固氮微生物已经存在较久,土壤中氮素较多,故推测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可能是土壤的酸化和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D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裸底阶段没有植被覆盖,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只有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演替出森林群落,B错误;
C、裸底阶段缺乏土壤条件,沉水植物无法扎根生长,C错误;
D、浮叶根生植物植株体高,叶片浮于水面遮挡光照,导致浮叶生根植物阶段的沉水植物逐渐减少,D正确。
13.答案:B
解析: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A错误;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该过程中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的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B正确;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是发生在荷塘中的过程,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C错误;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在占地面积相同情况下提供了更多空间,提高了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②错误;③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③正确;④森林植物既有地上分层现象,又有地下分层现象,④错误;⑤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与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⑤正确;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⑥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⑤正确,②④⑥错误。故选B。
15.答案:D
解析: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往往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A错误;B、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可以充分利用光能,B错误;C、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C错误;D、分布于我国华北等地的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D正确。故选D。
16.答案:D
解析: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A错误;B、采集到的小动物中,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以用包裹着纱布的镊子取出,B错误;C、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利用的是土壤中的小动物的避光性,C错误;D、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以使用肉眼观察,逐个计数,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相对数量,D正确。故选D。
17.答案:BC
解析:A、甲乙发生演替时,物种丰富度都不为0,所以都是发生在已有生物的基础上,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第15年时,甲、乙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同,但不代表物种组成相同,B错误;
C、乙群落第30年时物种丰富度最大,不代表各种群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C错误;
D、甲、乙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由于环境发生改变,所以会发生优势物种被替代的现象,D正确。
故选BC。
18.答案:BC
解析:A、据图可知,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属于不同地形,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偶然洪泛区植物地下部分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无机盐有关,B正确;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因此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C正确;D、增加鱼苗投放量可缩短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但不会使环境对鱼苗的环境容纳量增加,D错误。故选BC。
19.答案:ACD
解析:A、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A正确;
B、竹节虫、变色龙的伪装方式符合贝氏拟态的概念,均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
C、蜜蜂与黄蜂形态类似,且都具有用尾刺蜇其他动物的能力,它们属于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故它们彼此模仿属于缪氏拟态,C正确;
D、若要调查某种生物是否存在贝氏拟态现象,需要调查该生物本身,还需要调查被模仿的生物,故至少需要调查两种生物,D正确。
故选ACD。
20.答案:BD
解析:A、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与优势种密切相关,A正确;B、优势种指的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频度等级高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并不代表其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一定是群落的优势种,B错误;C、调查不同时期物种的频度来了解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进一步了解群落演替方向,C正确;D、若属于C频度的植物有15种,按照柱状图分析,该群落的丰富度为15/0.09≈167,D错误。故选BD。
21.答案:A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演替,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随着演替的进行,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有增有减,但不一定会消失,A项错误。第20~40年,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但群落的类型不一定发生改变,C项错误。第30~40年,物种乙相对多度下降,但不能确定种群密度也减小,D项错误。
22.答案:×
解析:略
23.答案:×
解析:错误,人类不能控制自然界中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4.答案:×
解析: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