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生物圈与植被随堂检测(含答案)—2024级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生物圈与植被随堂检测(含答案)—2024级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2.3生物圈与植被—2024级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1.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
C.防治牲畜啃食 D.防止冬春火灾
2.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为苔原带、荒漠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据此完成下题。
①代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雨林带 B.荒漠带 C.针叶林带 D.苔原带
植被覆盖度指示了植被的茂密程度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指示作用。下图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内蒙古自西向东植被的分布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森林→荒漠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4.2001~2010年内蒙古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是( )
A.总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B.森林生态区下降趋势最明显
C.草原生态区增加趋势最明显 D.荒漠生态区增加趋势最明显
潜在自然植被是指在植被受破坏的地区,其所有的演替系列不受人为干扰,而且都在现有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将会发展起来的与受破坏前相似的原生性植被。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偏北部,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植被仅存于干扰较少或保护封禁的立地环境。下图示意2001—2020年黄土高原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逐年面积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M潜在自然植被最可能是( )
A.经济林 B.草地 C.常绿阔叶林 D.荒漠
6.黄土高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
A.中部地区 B.北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南部地区
植物对其生长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读“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植物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枝叶繁茂 C.树杈众多 D.植株高大
8.该地区典型植被类型最可能为(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温带荒漠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属库布齐沙漠东段,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某研究小组在该地依据建植年代和植被演替进程把样地划分为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后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对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其他样地相比,演替初期样地0—120cm内含水量明显较高的主要原因为( )
①植被盖度低
②土壤质地疏松
③年降水量大
④地下水上升补充
⑤降水入渗量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10.由图可知,在干旱区治沙过程中应该营造的最优植被为(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植物 D.混合型群落
某研究团队在华北土石山区北京八达岭林场内分别选取高、中、低3个密度等级油松样地,观测0~60cm土壤深度土壤水分变化。下图示意不同植被密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其中时间稳定性指数(ITS)越高含水量越不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低密度油松林相比,高密度油松林( )
A.土壤含水量较大 B.土壤蒸发损失大 C.土壤含水量稳定 D.植被吸收水分少
12.低密度油松林表层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指数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表层( )
A.受降水、蒸发影响大 B.根系大量吸收水分
C.受林冠截留影响小 D.土壤贮水条件好
下图示意2021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14.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群落结构复杂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下面为某同学在野外使用某软件拍摄植物叶片查询植物信息时截取的三幅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5.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的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陵山区
16.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由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硬叶常绿阔叶林由硬叶高山栎类植物组成,是由古地中海地区湿热的常绿阔叶林演变而来。下图示意中国硬叶高山栎类植物的三向(纬度、经度、海拔高度)地理分布格局(海拔高度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位于( )
A.四川盆地 B.江南丘陵 C.南岭山地 D.横断山区
18.促使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演变的因素有( )
①气候变迁
②火山喷发
③海陆变迁
④太阳辐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塞罕坝,年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历经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已营造成了万顷林海。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
(1)简述塞罕坝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
(2)塞罕坝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为落叶松、云杉等林木树种。从当地自然环境的角度推测遴选的该类树种具有的特性。
(3)简述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并提出塞罕坝林场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行道树上的“白裙”主要成份是生石灰和硫磺。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通过树干内部的导管和筛管输送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不影响营养吸收和输送,当然也不增加营养,排除A。生石灰和硫磺具有杀菌、杀虫功能,可以提高树木抗病能力,B符合题意。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因此防治牲畜啃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白裙”中硫磺属于易燃烧物,因此“白裙”不能防止冬春火灾,排除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变化规律。根据图示的降水和温度变化趋势来看,①②降水少,③④⑤降水较多;①③温度低,②⑤温度较高。与本题所给的五种自然带对应,①为苔原带,②为荒漠带,③为针叶林带,④为阔叶林带,⑤为热带雨林带,故本题D正确。
3.答案:D
解析:形成内蒙古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太平洋,因此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导致植被的分布自西向东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D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M、N、Q,对应的生态区依次是森林、草原和荒漠。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均未呈现下降趋势,A、B错误;草原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都略有增加,但荒漠比草原在2001年植被覆盖度明显偏低,基数小,植被覆盖度增加更明显,因此2001一2010年内蒙古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最明显,C错误,D正确。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土高原中部、北部和西部都属于半干旱区,在自然状态下,适宜草本植物的生长,M表示的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面积占比超过70%,最可能是草地。
6.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水热组合状况较好,潜在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黄土高原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水热组合状况较差,潜在自然植被均以草地为主。
7.答案:A
解析: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很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其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
8.答案:D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突出自然特征为干旱,故典型植被可能为荒漠。
9.答案:D
解析:固沙植被建植、演替之初为流动沙地,植被盖度低,生长耗水少,且土壤质地疏松,有利于降水入渗补给,①②⑤正确;降水量和地下水没有明显差异,③④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不同植被种群的根系发育程度不同,适应于不同深度处的土壤含水量,因此,混合型群落更有利于提升植被成活率,达到固沙的目的,且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治沙效果不如混合型群落。故选D。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时间稳定性指数(ITS)越高含水量越不稳定”,从图中可以看出,与低密度油松林相比,高密度油松林时间稳定性指数较低,因此土壤含水量较稳定,C正确;高密度油松林植被吸收水分多,导致土壤含水量较小,A、D错误;高密度油松林郁闭度更大,土壤蒸发损失水分较小,B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低密度油松林表层土壤含水量时间稳定性指数相对较高,说明其土壤含水量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表层植被少,滞留雨水少,受降水影响大,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接受光照多,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强,因此造成含水量不稳定,A正确;由于植被少,故根系吸收水分较少,土壤含水量大,但不能说明含水量不稳定,B错误;林冠截留影响小,降水直接补给表层土壤,则表层土壤含水量大,但不能说明含水量不稳定,C错误;植被较少,下渗能力低,土壤贮水条件差,D错误。故选A。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得知该地为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3月份路边有植物枝繁叶茂,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B项正确;落叶阔叶林位于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气候分布区,A项错误;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C项错误;常绿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在3月份枯枝败叶树木应为落叶阔叶林,具有宽阔的叶片,C项正确;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征,A项错误;群落结构复杂一般为常绿阔叶林或雨林,B项错误;茎花现象是雨林的典型特征,D项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判断。由材料可知,山茶花和樟属于常绿乔木,属于亚热带植物,故该同学的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陵山区,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均位于温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垂直分层。图示植物中,鳞毛蕨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应分布在最下层;山茶花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应分布在中层;樟是常绿大乔木,应位于上层。三种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答案:D
解析:结合图示从中国硬叶高山栎类植物分布的纬度、经度和垂直等三向综合分析,判断出横断山脉是中国硬叶高山栎类植物的分布中心。故选D。
18.答案:C
解析: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古地中海退缩,青藏高原隆起,气候逐渐变的干燥而冷凉,湿热的常绿阔叶林逐渐演变为硬叶常绿阔叶林。故选C。
19.答案:(1)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或非季风性)气候区过渡;(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荒漠过渡;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棕壤、栗钙土向风沙土过渡。
(2)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抗风。
(3)生态意义:防风固沙,减弱风沙侵袭;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构筑绿色屏障。
合理化建议:发展苗木产业;开发土特产品;拓展生态旅游。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