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随堂检测(含答案)—2024级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随堂检测(含答案)—2024级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2024级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1.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剖面构造
③土壤厚度
④土壤质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面有关土壤肥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矿物养分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B.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
C.上层为黏壤质地、下层为粉砂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
D.土壤肥力不会因利用而耗损
森特在阿尔卑斯山的一处农场(47°N)内见到了奇特的埋木种植床。于是,他绘图记录了埋木种植床的排列和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地种植床底层需埋设大块原木是由于该地( )
A.地温较低 B.森林广布 C.地表起伏大 D.土壤养分少
4.该地埋木种植床的走向未与等高线平行。采用这种排列方式主要是为了( )
A.保水 B.排水 C.保温 D.防风
新疆乌恰地区位于西南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mm,年平均蒸发量为2600mm。下图示意新疆乌恰地区地形剖面与植被垂直分布,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不同。
5.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最有可能是( )
A.草地I草地Ⅱ草地Ⅲ草地IV B.草地I草地IV草地Ⅱ草地Ⅲ
C.草地Ⅱ草地IV草地Ⅲ草地I D.草地Ⅱ草地I草地IV草地Ⅲ
6.图中M地附近出现荒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地形 D.土壤
云杉属植物喜低温,主要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研究人员在云南省保山盆地羊邑地区海拔2000—3600m发现了晚中新世至上新世与油麦吊云杉相似种化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缘云杉属现生种的海拔分布及与云南省保山盆地羊邑地区现代海拔的对比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7.云杉属各种类植物中( )
A.青杆气候适应性较紫果云杉强
B.丽江云杉生长下限海拔较青杆高
C.紫果云杉生长下限海拔较油麦吊云杉低
D.鳞皮云杉气候适应性最强
8.与化石形成年代相比,现代羊邑地区( )
A.地壳大幅抬升 B.热量条件更好 C.物种多样性减少 D.针叶树种类型多
土壤有机氮是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产物,而微生物的数量会因植被类型和土壤养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进而影响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色季拉山地处西藏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结合部林芝市境内,是藏东南半湿润与湿润区的过渡地带,主峰海拔5200米。下图示意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沿海拔梯度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是( )
①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减少
②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增多
③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递增
④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微生物氮量逐渐递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导致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海拔上升( )
①大气降水增多
②冻土融水增多
③土层逐渐变薄
④坡度逐渐变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推测色季拉山土壤微生物量氮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原因是( )
A.土壤质地逐层变细 B.土壤颜色逐层加深
C.土壤氧气含量减少 D.土壤矿物含量增加
我国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与谷地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山坡风化作用强烈,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山地表层以砂岩层为主,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示意该山地地形剖面,Ⅰ、Ⅱ、Ⅲ为该山地的三个草甸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的植被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中的三个草甸区( )
A.Ⅰ区植被类型、数量较多 B.Ⅱ区范围受地表径流影响
C.Ⅲ区植被稳定性较差 D.Ⅲ区水分条件最为优越
13.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推测该地植被带的变化特点是( )
A.山地森林带下限持续降低 B.山谷草甸带范围可能变大
C.山地森林带上限先升高后降低 D.谷地生物数量先减少后增多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有关。下图示意伊犁河谷不同深度、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土壤有机碳含量( )
A.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的升高而升高
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的幅度相同
D.同一土层深度随海拔的升高波动增加
15.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层变薄 B.太阳辐射强烈 C.气候变暖 D.人类活动加剧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其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左图示意我国某山地植被随海拔的分布格局,右图为该山地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深度土壤层碳密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题。
16.该山地最可能是( )
A.武夷山 B.横断螺 C.太行山 D.阿尔泰山
17.该山地( )
A.雪线位于海拔3100米 B.针叶林土壤碳密度最高
C.山麓地带水资源丰富 D.高山草甸分布面积最广
18.影响该山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坡向 B.海拔 C.水热 D.植被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当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材料所描述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材料中植被垂直分层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湿度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葛藤,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在老一辈人记忆里“堪比人参”。而现在,葛藤在国际上有了一个不太体面的新身份——第一个被编进外来物种名册的植物。葛藤于1876年首次在美国的费城百年博览会上出现,随后被推广用于抑制水土流失。但之后因为它生长太迅速,长得遍地都是,一棵葛藤可以分出60个分杈,它的分杈可以全方位出击,覆盖方圆几十千米之广。
分析葛藤入侵对美国本地树木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3月,某科考队对新疆艾比湖(图左)湿地中的胡杨林进行了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收集的资料和考察后绘制的统计图。
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先从植物的主干周围融化,并以植物主干为核心,形成不规则的漏斗状溶洞。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图中示意某胡杨的林冠地表形状,图右示意该胡杨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单位为cm)。
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共同作用,会导致冠下土壤养分的差异。土壤养分逐渐流向冠内,造成冠内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冠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养分汇集现象,称为冠下“肥岛效应”。
(1)指出胡杨冠下融雪漏斗距离树干较近的方位并说明原因。
(2)简述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对胡杨树主干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分析艾比湖湿地胡杨林冠下“肥岛效应”形成的原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
2.答案:B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一般就高;上层为粉砂壤质、下层为黏壤质的土壤结构利于蓄水保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47°N,纬度位置较高,地温较低,为了减少较低的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在种植床底层需埋设大块原木,A正确;森林面积广布是能够提供大量的原木的条件,而不是埋设大块原木的原因,B错误;埋设原木会增大地表起伏状况,地表起伏大不是埋设原木的原因,C错误;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植被覆盖率较高,有机质来源丰富,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土壤养分含量较高,D错误。所以选A。
4.答案:B
解析:该地位于47°N,受盛行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种植床的走向与等高线平行,会拦蓄地表径流,不利于排水,种植床的走向未与等高线平行,有利于排水,A错误,B正确;埋木种植床的走向对保温和防风的作用较小,CD错误。所以选B。
5.答案:D
解析:图示区域位于西南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mm,年平均蒸发量为2600mm。因此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四类草地位于同一坡向,水分条件的差异取决于坡度、岩层、土壤,草地Ⅱ所在的地区坡度较缓,有泉水出露,潜水位高,因此土壤含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草地I靠近积雪区,水分条件较好;草地IV下水沉积岩,水分较好;草地Ⅲ位于砾岩层,土壤水分最差;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最有可能是草地Ⅱ草地I草地IV草地Ⅲ,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由上题可知,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地形剖面图可知M地坡度较陡,地表径流速度快,地表水缺乏,因此M附近出现了荒漠化,C正确;结合图片可知,图中M处海拔较高,蒸发并不强,B错误;降水不是M处为荒漠区的主要原因,A错误;结合图片可知,M处的岩石与草地I处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土壤并不是形成荒漠的原因,D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青杆分布的海拔范围相对较窄,其气候适应性较紫果云杉弱,A错误。从图中可看出丽江云杉生长下限海拔低于青杆,B错误。紫果云杉生长下限海拔高于油麦吊云杉,C错误。鳞皮云杉分布的海拔范围最广,说明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气候适应性最强,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化石时期云杉生长在较高海拔,羊邑地区现代平均海拔变低了,不能说明地壳大幅抬升,A错误。海拔低,热量条件会更好,B正确。仅根据材料无法确定现代羊邑地区物种多样性减少,C错误。现代羊邑地区平均海拔变低,说明针叶树种类型比化石形成年代少,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在色季拉山东坡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中,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逐渐减少,①正确;在4300m处,土壤微生物量氮达最大值;在3700m处,土壤微生物量氮达最小值,②错误;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微生物量氮呈减少趋势,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减少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降水增加,土壤变得相对湿润;加上高海拔地区季节性冻土分布比较普遍,随着生长季气温的逐步升高,冻土融化的水分使得土壤水分含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会增加,这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积累,从而导致色季拉山东坡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②正确;随海拔上升,土层逐渐变薄,不利于植被生长,不会导致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趋势总体上呈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的现象,③错误;随海拔上升,坡度不一定变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C
解析:影响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和质地、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土壤环境因素(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等)、植被覆盖和凋落物输入、气候以及地形和海拔等。通常,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降低,这将会影响到好氧微生物的活性,而好氧微生物在氮的循环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氧气含量的降低可能导致微生物对氮的转化和利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量氮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C正确;随土层加深,风化强度减弱,土壤质地逐层变粗,A错误;土壤颜色与土壤成分有关,不一定逐层加深,B错误;土壤矿物含量与士壤微生物量氮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2.答案:B
解析:草甸区海拔较高,位于冰川季节性消融区,热量条件较差,且多砾石分布,植被的类型、数量较少,A错误;Ⅱ草甸区水分主要来自冰川融水,Ⅱ区下限范围受冰川融水地表径流长度影响,B正确;Ⅲ草甸主要受冰川融水地下径流量影响,补给水量少,但较为稳定,故Ⅲ草甸区植被稳定性较好,C错误;I草甸区临近冰川融水带,且蒸发弱,水分条件最好,D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气候干旱,降水少,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坡山地冰川将持续融化,最终消失,因此,山地森林带的下限应先降低后上升,最后随着冰川消失,森林带可能消失,A错误;同理,山地森林带上限也应先升高后降低,C正确;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水增多,地下径流量增加,谷地中水分条件改善,山谷草甸带面积变大,但最终随着冰川消失,面积萎缩,B错误;谷地中部水分条件改善,生物数量应先增多,冰川融水减少,谷地生物量最终会减少,D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横轴表示植被类型及海拔高度的变化,纵轴表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同一土层,随山地海拔升高呈波动增加的趋势,D正确;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A错误;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植被覆盖度关系不大,B错误;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的幅度有的大,有的小,变化幅度不相同,C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土壤有机碳多,C正确;由材料信息“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有关”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导致土层变薄,因果关系不对,A错误;该地光照没有明显变化,B错误;高山草甸区海拔较高,作为夏季放牧的牧场,受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根据图1,该山地海拔为3100米,山麓地带分布的植被类型应为阔叶林,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被开发成农业用地,但由于降水少,农业用地为旱地,北方地区的太行山符合该垂直带谱分布,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阿尔泰山、横断山的海拔高于3100米,且阿尔泰山位于温带大陆气候区,降水少,山麓地带为荒漠,BD错误;武夷山位于南方地区,降水多,山麓地带的农业用地以水田为主,A错误;故选C。
17.答案:B
解析:如图,该山地顶部为高山草甸带,没有积雪带分布,A错误;根据图2,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中,针叶林土壤碳密度最高,B正确:该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少,山麓地带水资源缺乏,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被开垦为旱地,农业活动需大量用水,使山麓水资源短缺更严重,C错误;只能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出各海拔处的植被类型占比,不能分析出各植被类型的面积,D错误;故选B。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坡向、海拔、水热等条件会影响到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碳密度的分布,但不能根据材料分析出三者对该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产生直接影响,ABC错误;根据材料“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仓库”,由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以濯木林、针叶林、阔叶林为主,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其碳密度不同,因此该山地土壤层碳密度分布差异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故选D。
1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森林被特征,板状根、茎花、巨叶植物、苔藓、萝等,生物种类繁多,垂直结构复杂,植被高大茂密,属于热带雨林植被特征,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答案:B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植被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对于植物来讲,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答案:危害:生长太过迅速,蔓延速度快、而积广,影响其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侵占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措施:割除葛藤,补栽速生树种;利用葛藤叶子发展养殖业,利用葛藤发展藤编业等,抑制葛藤蔓延;发展葛藤制药产业。
解析:分析葛藤入侵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危害主要从葛藤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快、侵占当地原有生物生存空间、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等角度入手。解决葛藤入侵的措施,可从抑制其疯长,如割除蔓延葛藤,采用速生树抑制其生长:同时把葛藤变“废”为“宝”从材料得知葛藤可入药,可以作为制药产业的原料:还可作为藤蔓使用,发展藤编业等。
22.答案:
(1)西北或北。
该地常年以西北风为主,西北(北)为胡杨树的迎风向,积雪厚度大,融化更慢;西北(北)枯枝落叶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温作用弱,融雪慢;西北(北)阳光照射时间短,温度较低,融雪更慢。
(2)有利:融雪后,水分下渗增强,地下水位升高;积雪融化,土壤水热条件好,生物数量增加。不利:积雪融化,病虫害概率增加。
(3)植物冠内郁闭度高,对降水、地表径流等具有截留作用,增加土壤水分;植物冠内郁闭度高,可以降风滞尘,增加土壤养分;植物冠层可以遮蔽光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外力对土壤的侵蚀,加快养分循环;冠下动植物遗留物丰富,土壤表层养分积累多。
解析:
(1)方位:题目中提到新疆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并且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西风会向右偏转,即向东南方向偏转。因此,在胡杨的南侧和西侧,由于背风坡效应,积雪会比较厚。原因:背风坡效应:南侧和西侧为背风坡,风力较弱,积雪不易被吹散,因此积雪较厚。太阳辐射:南侧为阳坡,太阳辐射强,积雪融化快,容易形成融雪漏斗。
(2)土壤湿度:融雪漏斗内的积雪融化后,水分被土壤吸收,增加了土壤湿度,有利于胡杨树生长。土壤温度:积雪融化时,会释放潜热,增加土壤温度,为胡杨树提供温暖的环境。风力侵蚀:融雪漏斗的存在减少了风力对胡杨树干的直接侵蚀,保护树干。土壤肥力:由于融雪漏斗内土壤湿度增加,有利于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3)降水截留:胡杨林冠层能够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使冠下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温度调节:冠层能够削弱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进一步增加冠下土壤水分,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条件。风力保护:冠层能够减少风力侵蚀,保护土壤,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生物活动:冠下土壤湿度和温度适宜,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植物根系生长,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积累,形成“肥岛效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