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明的雨》教案【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 入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或写景,意在呈现不同类型的散文的特点,将学 生已有的散文学习经验深化、理性化,开拓学生学习散文的视野。《昆明的雨》 要让学生在欣赏散文的同时,去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去品味赏析文章 作者所特有的直白而又有韵味的语言。【学生分析】在中小学课文中散文数量众多,可谓是课文中的大宗,所以学生对散文接触 得比较早,像《昆明的雨》这类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了,教师需要 引导他们自主进行散文赏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自主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写作特点;2.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热 爱生活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理解文中昆明的雨及雨中景、事、物的特点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难点: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法与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及学生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 指导与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自主预习、自由朗读、反复阅读、读 思结合、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课文导入:从对已学散文的回顾,引入本课的学习重点。读中感悟:通过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朗读语气,准确把握文章的传达的感情基调。 解读文本:通过理解写昆明雨季景、事、物的“散”,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聚”,从而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通过分析具体语句,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 课堂总结:对课堂所学内容归纳总结,进行巩固。作业布置:通过对比阅读,加深体会,巩固课堂。一、课文导入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过不少的散文,而且在本单元我们又学习了《背影》、 《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以及《我为什么而活》,我们学过如此多的散文,有写景的也有抒情的,那么散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通过品读一篇汪曾祺先生散文——《昆明的雨》,去探究这个问题。二、读中感悟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借助字典解决了生字词,下面检查预习情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尤其关注老师给出的几组重点字词,看 看同桌读对了没有。一定要注意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辟邪 (xié) 炽红 (chì) 密匝匝 (zā) 苔痕 (tái)篱笆 (lí)绿釉 (yòu) 吆喝 (yāo) 闷热 (mēn)2、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回忆往事时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答:因为作者喜欢昆明的事物,所以应该是轻松的、欣喜的。——生答:因为作者说他怀念昆明的雨,所以读起来应该是深沉的、多情的。师点拨:作者在回想往事时的感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既是轻松的、欣喜的, 又是深沉的、多情的。像文中“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其 中“明亮的、丰满的”可以读得畅快些,而“使人动情的”则要读得深沉些,因 为词句中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深沉、动情呢 (生思考、尝试朗读)不妨读得慢一些,稳重一些,因为是回忆往事,所以整体上不妨带一些感慨 的味道。(师总结)三、研读文本1、大家通过读课文已经知道了,课文主题是(板书:“雨”),但是作者在文中还 写了不少其他的景、事、物,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这些事物,思考后和小组同学 讨论,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答:除了写雨,作者还写了多种具有昆明特色的(板书:植物) , 比 如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还有杨梅、缅桂花。——生答:还写了雨季中昆明的(板书:人)的活动,比如家家饭馆卖炒牛 肝菌、苗族女孩子叫卖杨梅、若园巷的房东给房客们送缅桂花、“我”与同学在 小酒店久坐。师点拨:除了这些文中还有一些描写,比如——赠友人的画、门头挂仙人掌 这种民俗风情,所叙景、事、物非常多,所以初读文章会读出非常——“杂乱”的感觉,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散文(板书:“形散”)的特点。师小结:当发现这一特点时我们应该仔细去体会,比如:作者之所以写许多 雨中的植物,是因为这些植物共同的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就 衬托出了昆明的雨季:时间长、雨水均匀,于是我们发现作者其实还是围绕着“昆 明的雨”来写的。再比如写人的活动,刚刚我们找出了如此多的人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发生 在——雨季,作者怀念这些人与往事,同样是对昆明的雨的怀念,是对那段过往 岁月的怀念。所以我们发现,作者写了如此多看似零散的景、事、物,但是它们就犹如颗 颗璀璨的珍珠,始终都被“昆明的雨”这条线串联着,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体会到 了散文形散而(板书:“神聚”)的特点。2、同样,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文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昆明的雨怀有怎样的一种 感情 ——生齐答:(板书:喜爱)之情 ——生齐答:(板书:怀念)之情,师点拨:因为我们看到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可以说是文章的——中心句,让我们体会 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昆明的人、昆明的岁月的怀念,体会到了作者丰富而醇厚 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说“昆明的雨”是这篇散文的明线,那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文的 ——暗线。一明一暗贯穿全文,使文章非常成功地呈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 特点。3、文章围绕着“昆明的雨”这一话题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般平淡而自然,许 多看似普通的景物描写,仔细品味实则韵味无穷,我们看两个例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 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 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句话看似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提问学生)这些细节的描写,实则是用 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 情。“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这句话则通过“爬”“遮”这些动词(提问学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 的茂盛,同样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课文中像这样的语言还有多处,我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汪曾祺散文语言的 一大特色——(板书:平和而富有韵味)(师生一起总结)。大家在读课文的时 候,认真去体会这一特点。四、课堂总结在这篇优美的散文中,作者以一幅画引出“昆明的雨”,再以昆明的雨为触 发点引出昆明雨季的代表性事物,并以“我想念昆明的雨”贯穿首尾,让我们在 学习到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会到作者对 过往岁月的怀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五、作业布置大家课后将我们此前学过的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与《昆明的雨》进行对比 阅读,找出二者的异同,深入体会,加深印象。【板书设计】主要从课文内容、结构特点、语言特色方面进行板书,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 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昆明的雨汪曾祺雨植物 形散神聚人 喜 爱 怀 念平和 韵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