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本单元以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为主题,从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生能够了解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掌握一些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一)教学重点感受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并愿意主动践行。掌握一些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能力。(二)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和天下为公的理想。在矛盾面前,愿意坚持从立己达人的角度处理问题。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视频、故事等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准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用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视频,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和价值。视频内容可以包括历史人物的故事、现代社会的好人好事、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等。提问学生:“看完视频,你对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二)自强不息的内涵与意义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1)活动一:自强不息的内涵教师提问:“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强不息’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列举一些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的自强不息的故事,如司马迁、贝多芬、张海迪等。教师小结:“自强不息是重要的人格修养,不懈追求人格修养的提高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理解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的重要(1)活动一:召开故事会教师引导:“我知道很多同学都知道很多自强不息的故事。下面我们召开一个故事会,让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分享王阳明的立志故事、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李时珍的立志故事等。教师引导:“明志对一个人的发展太重要了,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奋斗。教师引导:“你们已经五年级了,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学习就会更有动力。为你们的志向,你们是否坚定不移地朝它前进呢?”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分享一些学生自己自强不息的故事,如坚持学习书法、坚持锻炼身体等。教师小结:“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惧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活动二:感受气节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教师过渡:“我要成为一名文学家,一直坚持学习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背了 400 首古诗,100 篇古文,我从中吸取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尤其感受到我国古人非常有气节。”教师提问:“苏武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介绍苏武出使匈奴的故事,以及苏武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气节。教师引导:“这是我做的学习笔记,我看到苏武面对诱惑不忘使命,受到威胁义正言辞,遇到危险毫无惧色,被迫囚禁艰难生存,放逐北海,为国守节,他就是这样绝不屈服,表现出崇高的气节。”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苏武气节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小结:“气节是以廉耻之心为基础的。有气节的人都知道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甚至用生命去保卫自己的国家。”(3)活动三:理解诚信的重要教师提问:“请大家学习书上‘范式赴约’的故事,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笔记中,一会儿我们交流。”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小结:“诚信就是: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教师引导:“轻诺必寡信。——《老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请同学们用这两句话作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下面请听同学来讲勇于探索求新的故事。”(4)活动四:学生讲述黄旭华的故事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旭华故事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引导:“老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结合自己谈谈感受。”学生谈感受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践行动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怎么做到自强不息(1)活动一:联系自己谈打算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知道了注重明志、崇尚气节、讲究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反思一下自己,说说今后的打算。”学生谈自己的打算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鼓励学生从树立志向、培养气节、践行诚信等方面谈自己的打算和行动。教师进行名言连线活动,如将一些与自强不息相关的名言与对应的解释进行连线,让学生加深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总结:“自强不息这棵大树都包括什么人格修养?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做到有志向、讲诚信、勇创新,有气节,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人,才会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大。”(三)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了解孔子和他的仁爱学说(1)活动一:讲述学生帮助老人的真实事例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古代最著名的推崇仁爱的是谁吗?”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出孔子和他的仁爱学说。(2)活动二: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仁”。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介绍孔子的 “仁” 的思想内涵,以及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 等。教师引导:“秦玥飞把自己的理想与农村的发展融为一体。我觉得他的理想是为了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秦玥飞故事的感受和认识。理解立己达人的涵义(1)了解秦玥飞的真实事件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介绍秦玥飞的故事,以及秦玥飞在农村发展中所体现出的立己达人的精神。教师小结:“秦玥飞把自己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2018 年全国两会上,秦玥飞提出了关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议案。他用实际行动见证立己达人的精神。”怎么做到立己达人(1)活动一:怎么才能做到立己达人呢?懂得要将心比心教师讲一个陆慧晓的故事。学生谈感受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将心比心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引导:“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我也不_______。我不愿意_______,我也不谈论别人的隐私。我不愿意_______,我也不_______。”学生填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将心比心的角度谈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教师小结:“立己达人就是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其他人一起发展,它体现的是仁爱精神,而将心比心是立己达人的出发点。”了解 “朱冲还牛” 的故事教师提问:“朱冲为什么这样做?猜猜他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宽容和仁爱精神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提问:“朱冲如果以牙还牙,结果会怎样?”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矛盾和冲突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引导:“请大家结合班级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宽以待人的意义。看一段视频:订了班规后,同学的变化。”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宽容和仁爱精神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小结:“宽容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2)活动二:了解杜环侍老的故事教师引导:“了解杜环侍老的故事。”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推己及人和仁爱精神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引导:“看看瑶瑶的学习笔记,渗透学习方法。对比发现:秦玥飞、朱冲、鲁迅、杜环的共同点:立己达人。”教师小结:“发扬仁爱精神要推己及人。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儿女。这样社会会更加和谐。”教师提问:“学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角度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提问:“我们用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拥有立己达人的仁爱之心呢?”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推己及人和宽以待人的角度谈自己的方法和行动。教师小结:“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和宽以待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希望大家能够传承。”(3)活动三:树立 “民胞物与” 的仁爱精神。学生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交流 “民胞物与” 感受。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这一课,懂得了: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都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表现,以后请同学们也想秦玥飞一样,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感受、了解什么是爱国和爱国情怀?(1)环节一:初步感受爱国情怀教师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片段。教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歌曲的主题和内容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播放《共抗疫情》视频。教师引导:“回顾生活经历,感受爱国情怀。”教师小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关心人民,人民心怀祖国,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战胜疫情。这是一种爱国情怀。”教师板书:爱国情怀。(2)环节二:比较格言异同点教师展示两幅格言,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提问:“比较、交流二者的异同点。”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格言的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提问:“讨论、选择欣赏的一则并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格言的意义、价值、启示等方面谈自己的理由和感受。教师小结:“要立志高远,心怀天下,有责任心。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愿意为国家做贡献。”(3)环节三:听故事分享感受教师播放音频《鲁女爱国的故事》。教师提问:“鲁女为什么担忧?”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鲁女的行为和态度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引导:“畅谈收获: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4)环节四:学习名言提升认识教师展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资料。教师提问:“什么是爱国?”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爱国的定义、表现、意义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小结:“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包括哪些内容、形式和要求?(1)环节一:阅读资料,了解爱国内容教师展示《一百多年前小学课本中的一段话》。教师提问:“有哪些爱国内容和表现形式?”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爱国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小结:“爱国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重在落实,关键看行动。”(2)环节二:探究榜样人物如何爱国教师介绍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钟南山爷爷事迹。教师展示钟南山爷爷和三位 “人民英雄”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精神。教师提问:“交流学习感受。”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榜样人物的行为、精神、品质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小结:“爱国的人时刻想着国家、想着人民,为国分忧。”(3)环节三:探究忧国忧民意识教师展示范仲淹的名言。教师介绍范仲淹一心为国的事迹。教师提问:“探究忧国忧民的具体表现。”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忧国忧民的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师引导:“查找、交流相关的格言警句。”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如可以引导学生从格言警句的内容、意义、价值等方面谈自己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程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