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改变运输的车轮》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车轮属于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并掌握轮轴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明确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了解车轮在运输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具备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任务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两种工具的使用法。(一)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参与、体验用平板和手推车模拟搬运物品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车轮在运输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分析、描述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的优劣,学会运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二)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以及轮轴在不同工具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每组准备手推车(没有的可以用木板钉上四个万向轮自制)、不带轮子的木板、标志桶 A、标志桶 B、标志桶 C、重物(就地取材,适合即可,不限)、实验记录单、笔。(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人们搬运重物的视频,视频中人们使用人力、畜力等方式搬运大石块、木材等重物,显得非常吃力和缓慢。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古代,人们搬运重物非常困难,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要搬运这些重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运输工具的优势。展示一些现代运输工具的图片,如卡车、火车、轮船等,让学生观察这些运输工具的特点。提问学生:“这些现代运输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车轮在现代运输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车轮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改变运输的车轮,了解车轮的作用和轮轴的原理。”(板书课题:改变运输的车轮)(二)知识讲解,认识车轮和轮轴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车轮图片,让学生观察车轮的形状、结构和材料。提问学生:“你们见过哪些车轮?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车轮,如汽车车轮、自行车车轮、手推车车轮等。结合图片,详细介绍车轮的结构和作用:车轮通常由轮辋、轮毂、轮胎等部分组成。轮辋是车轮的外圈,轮毂是车轮的中心部分,轮胎是安装在轮辋上的橡胶制品,起到缓冲和增加摩擦力的作用。车轮的作用主要是减小摩擦力,使运输更加省力、灵活、平稳。车轮可以在地面上滚动,减少了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从而降低了运输的难度。引出轮轴的概念:“像这种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工具称为轮轴。车轮就是一种典型的轮轴,它由轮和轴组成,轮的半径较大,轴的半径较小。在运输过程中,我们在轮上用力,使轮转动,随之带动轴转动,从而省力。”(板书:车轮→轮轴→省力)提问学生:“大家现在对车轮和轮轴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轮轴呢?”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轮轴现象,如水龙头、扳手、滑轮等。(三)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 “改变运输的车轮” 这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车轮、轮轴的初步认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猜想。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车轮为什么能省力?不同类型的车轮在运输中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本小组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后续探究实验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对于 “车轮为什么能省力?”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轮轴的工作原理,即轮的半径较大,在轮上用力时,力臂较长,根据杠杆原理,可以省力。(四)实验探究一:明确实验任务和要求教师展示实验场地的布置图,介绍实验任务和要求:运送路线:将纸箱从 A 地运到 B 地(直道),再将半桶水(或适合的重物)从 B 地运到 C 地(弯道)。任务要求:四人小组,做好分工,两人体验,两人负责协助(计时、观察记录),体验的人和协助的人要轮换一次。不能用力过猛,注意安全。物品运送到指定地点后要及时检查物品是否完整。学生商议,小组内进行分工。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分工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明确评价指标:“前面几节课我们都设定了一些指标,用来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这节课我们可以设定哪些指标呢?” 引导学生思考评价运输过程效果的指标。师生交流后,达成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指标:如用力情况、完成运输的时间、物品的完整性、运输的灵活性、运输的平稳性等。教师强调这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记录,以便对平板和手推车的运输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五)实验探究二:进行模拟搬运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外体验。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材料的准备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体验的效率和测试结果,没有体验,后面的研讨就没有依据。所以,教师事先至少要准备两套平板和手推车。若有条件,一组一套器材更好,学生体验多,自然感受也就多了。体验结束后,整理器材,回到教室准备研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分工进行操作。体验的同学使用平板和手推车分别进行搬运,协助的同学负责计时、观察记录和检查物品的完整性。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搬运过程中注意用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车轮的转动情况和运输的平稳性。实验结束后,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包括使用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的时间、用力情况、物品的完整性、运输的灵活性和平稳性等指标。教师检查学生的记录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六)研讨交流一:分享测试记录,评价运输方式分享各小组的测试记录。小组汇报,集体交流。教师组织各小组依次汇报实验结果,将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提问:“你如何评价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 引导学生依据数据、测试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评价。比如:车轮运输省力、灵活、速度快;平板运送比较费力、速度慢。追问:“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从减小摩擦力、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等方面描述车轮的作用。师生交流后进行小结。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车轮在运输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轮轴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轮轴的原理来改进运输工具,提高运输效率。(七)研讨交流二:了解车轮的改进和发展教师出示教科书第 51 页图片,让学生观察三种不同的车轮,提问学生:“观察这三种车轮,你能发现它们的结构和材料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引导学生从车轮的形状、材料、辐条、加工技术、制造技术、轮胎材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车轮的细节部分,如辐条的数量和形状、轮胎的花纹等。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车轮的形状、基本结构没有变,车轮的材料、车轮的辐条、加工技术、制造技术、轮胎材质发生了改变。教师进一步讲解车轮的改进和发展对人类运输历史的影响:“车轮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使得运输更加快捷、高效、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更多先进的运输工具,如磁悬浮列车、飞机等,这些运输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八)拓展延伸,应用轮轴原理教师出示生活中运用轮轴的图片,如水龙头、扳手、滑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原理。提问学生:“这些物品中哪里是轮?哪里是轴?它们是如何运用轮轴的原理来省力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轮轴的理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运用轮轴原理的物品,并思考它们的作用和优势。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介绍一些现代科技在运输领域的应用,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物流系统等,让学生了解科技进步对运输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九)课堂总结,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车轮的作用、轮轴的原理、平板和手推车模拟搬运实验、车轮的改进和发展、生活中运用轮轴的物品等方面。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改变运输的车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与车轮和轮轴相关的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车轮的发明和改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科技进步对生活的改变,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车轮的作用和轮轴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运用多个指标评价运输过程效果的方法,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水平。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探究环节,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同时,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科技进步和运输发展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