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醉翁亭记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醉翁亭记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醉翁亭记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1.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内容,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
1.正音正字
滁( ) 林壑( ) 琅琊( )潺潺( ) 僧( ) 辄( ) 晦明( )
霏( ) 瞑( ) 伛偻( ) 携( ) 洌( ) 肴( ) 蔌( )
觥筹( ) 阴翳( ) 弈( ) 酿泉( ) 翼然( ) 岩穴( )
朝暮( ) 酣( ) 颓然( )
2.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 。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③山行六七里 。
④杂然而前陈者 。
⑤翼然临于泉上 。
⑥自号曰醉翁也 。
(二)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
每有会意 。
此中有真意 。
⑤高 而年又最高 。
风霜高洁 。
⑥宴 太守宴也 。
宴酣之乐 。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云归而岩穴暝 。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
颓然乎其间者 。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
   而年又最高 。
   溪深而鱼肥 。
   杂然而前陈者 。
   而不知人之乐 。
(三)古今异义
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②去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古义: 今义:
③射 射者中 古义: 今义:
(四)重点实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寓:
(5)日出而林霏开 霏:
(6)云归而岩穴暝 暝:
(7)野芳发而幽香 芳:
(8)负者歌于途 负:
(9)伛偻提携 伛偻:
(10)泉香而酒洌 洌:
(11)山肴野蔌 蔌:
(12)杂然而前陈者 陈:
(13)宴酣之乐 酣:
(14)弈者胜 弈:
(15)觥筹交错 觥: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太守也.。
2.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③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应在“泻出”的前面)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
醉翁亭简介: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得以名传天下。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号 ,晚年又号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谥号 。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为“ ”。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有《 》。
3.文章体裁:
记:“记”是一种古代 ,可以通过 、 、 、 ,来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 、 成分。
4.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活动三: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活动四: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一)疏通文意:
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五:探究理解
第二课时
一段原文:
重点词语:
(1)环: 环绕。 (2)皆: 副词,都。 (3)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4)其: 代词,它,指滁州城。
(5)壑: 山谷。(6)尤: 格外,特别。(7)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8)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9)潺潺: 流水声。(10)而: 表承接。(11)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12)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13)于: 在。(14)作: 建造。(15)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16)自谓: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7)辄: 就(18)年又最高: 年纪又是最大的。(19)号: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20)曰: 叫做。(21)意: 这里指情趣。(22)乎: 相当于“于”。(23)得: 领会。(24)寓: 寄托。
一段翻译:
问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划分第层次,概括层意。
答:
2.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二段原文:
重点词语:
(25)林霏: 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26)开: 消散,散开。
(27)暝: 昏暗。(28)晦明: 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29)芳: 香花。(30)发: 开放。
(31)秀: 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32)风霜高洁: 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二段翻译:
问题:
1.文章第二段写景,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2:山间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答:
3. 山间四季景色有何特点?
答:
4.“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答:
5.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答:
第三课时
三段原文:
重点字词:
(33)至于: 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34)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35)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36)伛偻: 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37)提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38)渔: 捕鱼。(39)洌: 水(酒)清。(40)山肴: 野味。(41)野蔌: 野菜。蔌,菜蔬。
(42)杂然: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43)陈: 摆放,摆设。(44)酣: 尽情地喝酒。
(45)非丝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46)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47)弈: 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48)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49)苍颜: 脸色苍老。
(50)颓然乎其间: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三段翻译:
问题:
1.第三段写“太守与民同乐”描绘了四幅图,请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什么?
答:
2.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答: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答:
4.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答:
5.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答:
四段原文:
重点字词:
(51)已而: 不久。
(52)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53)鸣声上下: 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54)乐其乐: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5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56)谓: 为,是。
(57)庐陵: 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四段翻译:
问题:
1.本段写了哪些乐?
答:
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答:
3.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
4.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答:
5.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答:
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 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 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 的旷达情怀。
第四课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答: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答:
3.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4.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答:
5.《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答:
6.写作特色: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类:《桃花源记》;说明类:《核舟记》;写景类:《小石潭记》;言志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文学常识填空: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 (朝代)文学家,和 、苏洵、苏辙、韩愈、 、 、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环滁(chú) 林壑(hè) 射者中(zhōng)
B.琅琊(yá) 辄醉(zhé) 酒洌(lèi)
C.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伛偻(yǔ)
D.野蔌(sù) 觥筹(guāng) 阴翳(yì)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醉能/同其乐。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 B.翼然临于泉上
C.名之者谁 D.而乐亦无穷也
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7.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8.下面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9.名句默写。
(1)描绘山间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 , , , 。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 。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 , 。
(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 。
(5)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
10. 给加点的字注音。
饮少辄醉( ) 林霏开( ) 晦明( ) 岩穴暝( )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觥筹交错( )
树林阴翳( ) 山肴野蔌( )( )
11. 综合性学习:
某班级举行“走进醉翁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在琅琊山醉翁亭景区,慈孝竹郁郁葱葱,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却“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长地久”……如果你看见一人正在涂鸦,准备如何劝阻他?
你说:
(2)学完《岳阳楼记》后,小笑拟了上联,请你以《醉翁亭记》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希文俯瞰洞庭湖心忧天下
下联:
(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风景区的旅游广告语。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醉翁亭。
文言文阅读
(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峰回路转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4)掇幽芳而荫乔木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5.填空。
【乙】文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了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2024·广东汕头·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丙】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而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岩穴暝 (2)醉翁之意 (3)悄怆幽邃 (4)将以斯夕玩月 (5)夕阳既没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
19.请结合【甲】文与【乙】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丙】文中“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一句的理解。
2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一观点的论据的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受尽春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醉翁亭记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1.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内容,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一课时
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
1.正音正字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辄(zhé) 晦明(huì)
霏(fēi) 瞑(míng) 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
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 弈(yì) 酿泉(niàng) 翼然(yì) 岩穴(xué)
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颓然(tuí)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
(二)一词多义。
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
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
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③射 射者中 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今义:射箭。
(四)重点实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寓:寄托
(5)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6)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7)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8)负者歌于途 负:背着东西
(9)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10)泉香而酒洌 洌:清
(11)山肴野蔌 蔌:菜蔬
(12)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3)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4)弈者胜 弈:下棋
(15)觥筹交错 觥:酒杯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太守也.。
2.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3.倒装句
(1)定语后置: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③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应在“泻出”的前面)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
醉翁亭简介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得以名传天下。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3.文章体裁:
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4.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活动三: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活动四: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一)疏通文意:
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四个自然段,脉络清晰。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活动五:探究理解
第二课时
一段原文:
重点词语:
(1)环: 环绕。 (2)皆: 副词,都。 (3)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4)其: 代词,它,指滁州城。
(5)壑: 山谷。(6)尤: 格外,特别。(7)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8)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9)潺潺: 流水声。(10)而: 表承接。(11)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12)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13)于: 在。(14)作: 建造。(15)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16)自谓: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7)辄: 就(18)年又最高: 年纪又是最大的。(19)号: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20)曰: 叫做。(21)意: 这里指情趣。(22)乎: 相当于“于”。(23)得: 领会。(24)寓: 寄托。
一段翻译:
问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划分第层次,概括层意。
答:
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段原文:
重点词语:
(25)林霏: 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26)开: 消散,散开。
(27)暝: 昏暗。(28)晦明: 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29)芳: 香花。(30)发: 开放。
(31)秀: 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32)风霜高洁: 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二段翻译:
问题:
1.文章第二段写景,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山间四季和早晚的美丽景色。突出山水之乐,为后文写太守与民同乐铺垫。
2:山间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答: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 山间四季景色有何特点?
答: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答: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答:
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
第三课时
三段原文:
重点字词:
(33)至于: 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34)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35)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36)伛偻: 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37)提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38)渔: 捕鱼。(39)洌: 水(酒)清。(40)山肴: 野味。(41)野蔌: 野菜。蔌,菜蔬。
(42)杂然: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43)陈: 摆放,摆设。(44)酣: 尽情地喝酒。
(45)非丝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46)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47)弈: 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48)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49)苍颜: 脸色苍老。
(50)颓然乎其间: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三段翻译:
问题:
1.第三段写“太守与民同乐”描绘了四幅图,请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什么?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
2.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答:
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答: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答: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5.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答: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四段原文:
重点字词:
(51)已而: 不久。
(52)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53)鸣声上下: 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54)乐其乐: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5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56)谓: 为,是。
(57)庐陵: 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四段翻译:
问题:
1.本段写了哪些乐?
答:
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答: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3.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答:
“醉能同其乐”。
5.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答:
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
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第四课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答: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答: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3.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4.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答: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如:①环滁皆山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山间之朝暮也。⑥山间之四时也。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表示肯定语气。
如: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③故自号曰醉翁也。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乐亦无穷也。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答:
(1)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义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峰冋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现在常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
(5)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6.写作特色: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之间紧密结合;
(3)句法骈散相杂,语词虚实相间,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全篇;
(4)运用移步换景,层层缩小的写作手法;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类:《桃花源记》;说明类:《核舟记》;写景类:《小石潭记》;言志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文学常识填空: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 (朝代)文学家,和 、苏洵、苏辙、韩愈、 、 、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答案】 六一居士 宋代 苏轼 柳宗元 王安石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答此题,要靠平时的积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环滁(chú) 林壑(hè) 射者中(zhōng)
B.琅琊(yá) 辄醉(zhé) 酒洌(lèi)
C.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伛偻(yǔ)
D.野蔌(sù) 觥筹(guāng) 阴翳(yì)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射者中(zhōng)——zhòng;
B.酒洌(lèi)——liè;
D.觥筹(guāng)——gōng;
故选C。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醉能/同其乐。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A项的停顿有误,应为:醉/能同其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 B.翼然临于泉上
C.名之者谁 D.而乐亦无穷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B.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D.乐趣;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答案】C
【详解】C项中的“也”表陈述,其他三项中的“也”表判断。故选C。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答案】B
【详解】B.应是“野花开放”,而不是“发现了野花”。故选B。
7.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名作赏析。
B.《醉翁亭记》末段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方式,由禽鸟之乐推及众人之乐,由众人之乐升华到太守之乐,最后点明太守之乐在于乐民之乐,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水、怡然自得的神态。所以B项“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的判断是错误的;
故选B。
8.下面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答案】D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而”表示并列关系;B项“而”表示顺承关系;C项“而”表示转折关系;D项“而”表示修饰关系。故选D。
9.名句默写。
(1)描绘山间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 , , , 。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 , 。
(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 。
(5)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
【答案】
(1)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易错字有“霏、暝、晦、暮、幽、繁阴、落、酒、寓”。
10. 给加点的字注音。
饮少辄醉( ) 林霏开( ) 晦明( ) 岩穴暝( )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觥筹交错( )
树林阴翳( ) 山肴野蔌( )( )
【答案】
zhé fēi huì míng yǔ lǚ liè gōng yì yáo sù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拼音即可。注意“伛偻”的读音为“yǔlǚ”;“蔌”的读音为“sù”。
11. 综合性学习:
某班级举行“走进醉翁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在琅琊山醉翁亭景区,慈孝竹郁郁葱葱,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却“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长地久”……如果你看见一人正在涂鸦,准备如何劝阻他?
你说:
(2)学完《岳阳楼记》后,小笑拟了上联,请你以《醉翁亭记》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希文俯瞰洞庭湖心忧天下
下联:
(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风景区的旅游广告语。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醉翁亭。
【答案】
(1)你好,这郁郁葱葱的慈孝竹,为这醉翁亭景区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这样刻刻画画,真有点煞风景,让我们做个文明的旅游人,好吗?
(2)示例: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
(3)醉翁亭四周古树苍翠,亭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那翘起的四角亭檐,若苍鹰凌空飞越。
【详解】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他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用语文明礼貌,要以理服人。
例如:你好,你看这竹子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它们是醉翁亭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你这样刻刻画画,实在是有点大煞风景,让我们做个文明的游客吧。
(2)本题考查对联。本题的内容必须结合《醉翁亭记》的相关句子,符合对联常识,体现文章主旨。
上联中“希文”是范仲淹的字,因此下联可用《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的字“永叔”来与之相对;“俯瞰洞庭湖”是《岳阳楼记》中作者所为,此处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动词+三个字的地点,因此下联可用《醉翁亭记》中作者“醉游醉翁亭”来与之相对;“心忧天下”体现的是《岳阳楼记》中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体现的主题思想是“与民同乐”,但这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因此可选与之相近的短语“乐惠黎民”来与“心忧天下”相对,因此下联可以是: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
(3)本题考查图文的转换能力。根据课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语句“峰回路转,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以及结合对图片的认知,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述,突出醉翁亭的特征即可。
例如:醉翁亭布局紧凑别致,古朴典雅,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的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亭子的四周都是山,环境优美。
文言文阅读
(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峰回路转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4)掇幽芳而荫乔木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5.填空。
【乙】文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了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答案】
1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3.(1)曲折、回环(2)居高面下(3)这(4)遮阴纳凉
14.(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15.乐其岁物之丰成 安此丰年之乐者 与民共乐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回:曲折、回环。
(2)句意: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临:居高面下。
(3)句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斯:这。
(4)句意: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荫:遮阴纳凉。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乐,喜欢。僻,僻静。俗,风俗。安闲,安恬闲适。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②由乙文“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可知,作者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故以此为了亭子取名“丰乐亭”。
③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甲】文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太守和游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乙】文中“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表现出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所以可提取【乙】文最后一段的“与民共乐”。
【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2024·广东汕头·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丙】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而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岩穴暝 (2)醉翁之意 (3)悄怆幽邃 (4)将以斯夕玩月 (5)夕阳既没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
19.请结合【甲】文与【乙】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丙】文中“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一句的理解。
2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一观点的论据的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受尽春光。
【答案】
16.(1)昏暗(2)意趣、情趣(3)凄凉(4)指示代词,此(5)已经
17.(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8.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
19.这句话是说湖山月色,千古以来都不变化,但由于人们心境的好坏不同,所以表现出欣喜或悲伤的情境。这是因为人容易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如甲文,欧阳修虽被贬到滁州,但他却有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之心,所以目之所及皆是日出之霏开、野芳之幽香,佳木之繁阴等欢喜之物;而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孤寂、凄凉、哀怨,于是眼前的景象变得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C
【解析】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
(2)句意为:醉翁的情趣。意:意趣、情趣;
(3)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凄凉;
(4)句意为: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斯:指示代词,此;
(5)句意为:夕阳已经落下。既:已经。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句重点词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1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断句后,每个部分都应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如“予情愈豁”表示“我的心情更加开阔”,“飞觞痛饮”表示“举杯痛饮”,“巡阑忘寐”表示“绕着栏杆走忘记了睡觉”,“盖不知夜之几何”表示“大概不知道夜有多深了”。
正确划分为: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理解“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句话时,我们需要从【甲】文和【乙】文的相关内容出发,探讨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首先,这句话直接指出,湖山月色等自然景色,自古以来都是那么清新、美好,不曾改变。但人们对这些景色的感受,却会因为自身情感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说,景色的美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观察者情感状态的影响。
以【甲】文为例,欧阳修在滁州虽然处于被贬的境地,但他却能够随遇而安,与民同乐。这种旷达的心态使他在面对自然景色时,能够看到日出林霏开、野芳幽香、佳木繁阴等美丽的景象,从而感受到无尽的快乐。
然而,【乙】文中的柳宗元则不同。他被贬永州,内心充满了孤寂、凄凉和哀怨。这种情感使他眼中的景色也变得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然景色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的情感而改变,但人的情感却会影响对景色的感受。当我们心情愉悦时,看到的景色就会更加美好;而当我们心情沮丧时,景色也会变得黯淡无光。这就是“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论据补充。
针对“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找到能够体现个人情感状态影响对景色感知的论据。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诗出自曹操的《观沧海》,描述了作者站在碣石山上,眺望广阔的沧海。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符合“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的观点;
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出自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却有家难归的无奈和惆怅。诗人的情感状态(愁)直接影响了他对“烟波江上”这一景色的感知,符合“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的观点;
C.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不符合观点;
D. “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受尽春光。”这句词出自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表达了作者的愉悦和豪放之情,同时“受尽春光”也体现了作者情感状态对景色的积极感知,符合观点;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乙】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
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器绿色的云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恍惚间好像身体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呢!
我天性喜欢月亮,丙辰年的中秋,曾经在扬子江边上的金山上赏月,常常向人夸耀,认为那是生平看到的奇观。今天又在这里赏月,大概造物主对我不吝啬,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湖光山色,千年以来常常更新,只是因为人的心情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了。在我之前欣赏山水的人,他们的悲喜固然是不能知道的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