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醉翁亭记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1.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内容,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第一课时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1.正音正字滁( ) 林壑( ) 琅琊( )潺潺( ) 僧( ) 辄( ) 晦明( )霏( ) 瞑( ) 伛偻( ) 携( ) 洌( ) 肴( ) 蔌( )觥筹( ) 阴翳( ) 弈( ) 酿泉( ) 翼然( ) 岩穴( )朝暮( ) 酣( ) 颓然( )2.文言字词梳理归类。(一)词类活用①名之者谁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山行六七里 。④杂然而前陈者 。⑤翼然临于泉上 。⑥自号曰醉翁也 。(二)一词多义。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每有会意 。此中有真意 。⑤高 而年又最高 。风霜高洁 。⑥宴 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云归而岩穴暝 。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 而年又最高 。 溪深而鱼肥 。 杂然而前陈者 。 而不知人之乐 。(三)古今异义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②去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古义: 今义:③射 射者中 古义: 今义:(四)重点实词。(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寓:(5)日出而林霏开 霏:(6)云归而岩穴暝 暝:(7)野芳发而幽香 芳:(8)负者歌于途 负:(9)伛偻提携 伛偻:(10)泉香而酒洌 洌:(11)山肴野蔌 蔌:(12)杂然而前陈者 陈:(13)宴酣之乐 酣:(14)弈者胜 弈:(15)觥筹交错 觥:(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太守也.。2.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3.倒装句(1)定语后置: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状语后置: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③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应在“泻出”的前面)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醉翁亭简介: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得以名传天下。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 ,号 ,晚年又号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朝代)文学家、史学家。谥号 。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为“ ”。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有《 》。3.文章体裁:记:“记”是一种古代 ,可以通过 、 、 、 ,来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 、 成分。4.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活动三:文章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朗读指导: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活动四:疏通文意,感知内容。(一)疏通文意: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活动五:探究理解第二课时一段原文:重点词语:(1)环: 环绕。 (2)皆: 副词,都。 (3)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4)其: 代词,它,指滁州城。(5)壑: 山谷。(6)尤: 格外,特别。(7)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8)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9)潺潺: 流水声。(10)而: 表承接。(11)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12)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13)于: 在。(14)作: 建造。(15)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16)自谓: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7)辄: 就(18)年又最高: 年纪又是最大的。(19)号: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20)曰: 叫做。(21)意: 这里指情趣。(22)乎: 相当于“于”。(23)得: 领会。(24)寓: 寄托。一段翻译:问题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划分第层次,概括层意。答:2.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二段原文:重点词语:(25)林霏: 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26)开: 消散,散开。(27)暝: 昏暗。(28)晦明: 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29)芳: 香花。(30)发: 开放。(31)秀: 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32)风霜高洁: 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二段翻译:问题:1.文章第二段写景,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它的作用是什么?答:2:山间朝暮景色有何特点?答:3. 山间四季景色有何特点?答:4.“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答:5.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答:第三课时三段原文:重点字词:(33)至于: 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34)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35)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36)伛偻: 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37)提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38)渔: 捕鱼。(39)洌: 水(酒)清。(40)山肴: 野味。(41)野蔌: 野菜。蔌,菜蔬。(42)杂然: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43)陈: 摆放,摆设。(44)酣: 尽情地喝酒。(45)非丝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46)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47)弈: 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48)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49)苍颜: 脸色苍老。(50)颓然乎其间: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三段翻译:问题:1.第三段写“太守与民同乐”描绘了四幅图,请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什么?答:2.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答: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答:4.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答:5.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答:四段原文:重点字词:(51)已而: 不久。(52)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53)鸣声上下: 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54)乐其乐: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5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56)谓: 为,是。(57)庐陵: 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四段翻译:问题:1.本段写了哪些乐?答: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答:3.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答:4.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答:5.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答: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 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 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 的旷达情怀。第四课时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答: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3.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答:4.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2)表示肯定语气。(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答:5.《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答:6.写作特色: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类:《桃花源记》;说明类:《核舟记》;写景类:《小石潭记》;言志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文学常识填空:《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 (朝代)文学家,和 、苏洵、苏辙、韩愈、 、 、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环滁(chú) 林壑(hè) 射者中(zhōng)B.琅琊(yá) 辄醉(zhé) 酒洌(lèi)C.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伛偻(yǔ)D.野蔌(sù) 觥筹(guāng) 阴翳(yì)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醉能/同其乐。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B.翼然临于泉上C.名之者谁 D.而乐亦无穷也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7.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8.下面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9.名句默写。(1)描绘山间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 , , ,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 , 。(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 。(5)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10. 给加点的字注音。饮少辄醉( ) 林霏开( ) 晦明( ) 岩穴暝(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觥筹交错( ) 树林阴翳( ) 山肴野蔌( )( )11. 综合性学习:某班级举行“走进醉翁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1)在琅琊山醉翁亭景区,慈孝竹郁郁葱葱,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却“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长地久”……如果你看见一人正在涂鸦,准备如何劝阻他?你说:(2)学完《岳阳楼记》后,小笑拟了上联,请你以《醉翁亭记》为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希文俯瞰洞庭湖心忧天下下联:(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风景区的旅游广告语。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醉翁亭。文言文阅读(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峰回路转(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4)掇幽芳而荫乔木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15.填空。【乙】文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了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2024·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丙】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而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岩穴暝 (2)醉翁之意 (3)悄怆幽邃 (4)将以斯夕玩月 (5)夕阳既没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子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19.请结合【甲】文与【乙】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丙】文中“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一句的理解。2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一观点的论据的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受尽春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12课 醉翁亭记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1.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内容,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第一课时活动一:积累文言字词1.正音正字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辄(zhé) 晦明(huì)霏(fēi) 瞑(míng) 伛偻(yǔ lǚ) 携(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觥筹(gōng chóu) 阴翳(yì) 弈(yì) 酿泉(niàng) 翼然(yì) 岩穴(xué)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颓然(tuí)文言字词梳理归类。(一)词类活用①名之者谁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④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⑤翼然临于泉上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作动词,称呼)(二)一词多义。①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②名 名之者谁(命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每有会意(意旨)此中有真意(心思)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⑥宴 太守宴也(宴请)宴酣之乐(宴会)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显露)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⑧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⑨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⑩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三)古今异义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②去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③射 射者中 古义: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今义:射箭。(四)重点实词。(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 寓:寄托(5)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6)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7)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8)负者歌于途 负:背着东西(9)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10)泉香而酒洌 洌:清(11)山肴野蔌 蔌:菜蔬(12)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13)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14)弈者胜 弈:下棋(15)觥筹交错 觥:酒杯(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苍颜白发……太守醉也。醉能同其乐……太守也.。2.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3.倒装句(1)定语后置: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状语后置: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③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应在“泻出”的前面)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醉翁亭简介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得以名传天下。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3.文章体裁: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4.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勤政爱民,治理有方。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活动三:文章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朗读指导: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活动四:疏通文意,感知内容。(一)疏通文意:1.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四个自然段,脉络清晰。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活动五:探究理解第二课时一段原文:重点词语:(1)环: 环绕。 (2)皆: 副词,都。 (3)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4)其: 代词,它,指滁州城。(5)壑: 山谷。(6)尤: 格外,特别。(7)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8)山: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9)潺潺: 流水声。(10)而: 表承接。(11)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12)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13)于: 在。(14)作: 建造。(15)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16)自谓: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7)辄: 就(18)年又最高: 年纪又是最大的。(19)号: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20)曰: 叫做。(21)意: 这里指情趣。(22)乎: 相当于“于”。(23)得: 领会。(24)寓: 寄托。一段翻译:问题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划分第层次,概括层意。答: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2.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二段原文:重点词语:(25)林霏: 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26)开: 消散,散开。(27)暝: 昏暗。(28)晦明: 指天气阴晴明暗。晦:阴暗。(29)芳: 香花。(30)发: 开放。(31)秀: 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32)风霜高洁: 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二段翻译:问题:1.文章第二段写景,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它的作用是什么?答:山间四季和早晚的美丽景色。突出山水之乐,为后文写太守与民同乐铺垫。2:山间朝暮景色有何特点?答:“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3. 山间四季景色有何特点?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5.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答: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第三课时三段原文:重点字词:(33)至于: 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34)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35)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36)伛偻: 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37)提携: 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38)渔: 捕鱼。(39)洌: 水(酒)清。(40)山肴: 野味。(41)野蔌: 野菜。蔌,菜蔬。(42)杂然: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43)陈: 摆放,摆设。(44)酣: 尽情地喝酒。(45)非丝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箫。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46)射: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47)弈: 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48)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相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用来计算饮酒数量的筹子。(49)苍颜: 脸色苍老。(50)颓然乎其间: 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三段翻译:问题:1.第三段写“太守与民同乐”描绘了四幅图,请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什么?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2.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答: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4.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答:“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5.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答:“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四段原文:重点字词:(51)已而: 不久。(52)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53)鸣声上下: 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54)乐其乐: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5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56)谓: 为,是。(57)庐陵: 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四段翻译:问题:1.本段写了哪些乐?答: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2.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答: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3.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答:“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4.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答:“醉能同其乐”。5.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答: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第四课时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答:(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3. 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答:两人虽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4.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2)表示肯定语气。(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答:(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①环滁皆山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山间之朝暮也。⑥山间之四时也。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⑨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⑩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表示肯定语气。如:①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③故自号曰醉翁也。④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乐亦无穷也。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5.《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答:(1)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义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2)峰冋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现在常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后,出现新的转机。(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真相大白。(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5)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6.写作特色:(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2)写景、叙事、抒情之间紧密结合;(3)句法骈散相杂,语词虚实相间,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全篇;(4)运用移步换景,层层缩小的写作手法;(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叙事类:《桃花源记》;说明类:《核舟记》;写景类:《小石潭记》;言志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文学常识填空:《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 , (朝代)文学家,和 、苏洵、苏辙、韩愈、 、 、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答案】 六一居士 宋代 苏轼 柳宗元 王安石【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答此题,要靠平时的积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他和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环滁(chú) 林壑(hè) 射者中(zhōng)B.琅琊(yá) 辄醉(zhé) 酒洌(lèi)C.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伛偻(yǔ)D.野蔌(sù) 觥筹(guāng) 阴翳(yì)【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射者中(zhōng)——zhòng;B.酒洌(lèi)——liè;D.觥筹(guāng)——gōng;故选C。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醉能/同其乐。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A项的停顿有误,应为:醉/能同其乐。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B.翼然临于泉上C.名之者谁 D.而乐亦无穷也【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B.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C.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D.乐趣;故选D。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答案】C【详解】C项中的“也”表陈述,其他三项中的“也”表判断。故选C。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答案】B【详解】B.应是“野花开放”,而不是“发现了野花”。故选B。7.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名作赏析。B.《醉翁亭记》末段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方式,由禽鸟之乐推及众人之乐,由众人之乐升华到太守之乐,最后点明太守之乐在于乐民之乐,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水、怡然自得的神态。所以B项“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的判断是错误的;故选B。8.下面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答案】D【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A项“而”表示并列关系;B项“而”表示顺承关系;C项“而”表示转折关系;D项“而”表示修饰关系。故选D。9.名句默写。(1)描绘山间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 , , ,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 , 。(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 。(5)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答案】(1)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2)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4)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易错字有“霏、暝、晦、暮、幽、繁阴、落、酒、寓”。10. 给加点的字注音。饮少辄醉( ) 林霏开( ) 晦明( ) 岩穴暝( )伛偻提携( )( ) 泉香而酒洌( ) 觥筹交错( ) 树林阴翳( ) 山肴野蔌( )( )【答案】zhé fēi huì míng yǔ lǚ liè gōng yì yáo sù【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拼音即可。注意“伛偻”的读音为“yǔlǚ”;“蔌”的读音为“sù”。11. 综合性学习:某班级举行“走进醉翁亭”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1)在琅琊山醉翁亭景区,慈孝竹郁郁葱葱,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却“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长地久”……如果你看见一人正在涂鸦,准备如何劝阻他?你说:(2)学完《岳阳楼记》后,小笑拟了上联,请你以《醉翁亭记》为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希文俯瞰洞庭湖心忧天下下联:(3)“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风景区的旅游广告语。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醉翁亭。【答案】(1)你好,这郁郁葱葱的慈孝竹,为这醉翁亭景区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这样刻刻画画,真有点煞风景,让我们做个文明的旅游人,好吗?(2)示例: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3)醉翁亭四周古树苍翠,亭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那翘起的四角亭檐,若苍鹰凌空飞越。【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他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用语文明礼貌,要以理服人。例如:你好,你看这竹子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它们是醉翁亭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你这样刻刻画画,实在是有点大煞风景,让我们做个文明的游客吧。(2)本题考查对联。本题的内容必须结合《醉翁亭记》的相关句子,符合对联常识,体现文章主旨。上联中“希文”是范仲淹的字,因此下联可用《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的字“永叔”来与之相对;“俯瞰洞庭湖”是《岳阳楼记》中作者所为,此处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动词+三个字的地点,因此下联可用《醉翁亭记》中作者“醉游醉翁亭”来与之相对;“心忧天下”体现的是《岳阳楼记》中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体现的主题思想是“与民同乐”,但这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因此可选与之相近的短语“乐惠黎民”来与“心忧天下”相对,因此下联可以是:永叔醉游醉翁亭乐惠黎民。(3)本题考查图文的转换能力。根据课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语句“峰回路转,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以及结合对图片的认知,用精练、形象的语言描述,突出醉翁亭的特征即可。例如:醉翁亭布局紧凑别致,古朴典雅,具有江南园林特色。亭的四角翘起,像飞鸟展翅。亭子的四周都是山,环境优美。文言文阅读(23-24八年级下·黑龙江大庆·期中)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峰回路转(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4)掇幽芳而荫乔木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15.填空。【乙】文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了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答案】1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13.(1)曲折、回环(2)居高面下(3)这(4)遮阴纳凉14.(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2)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15.乐其岁物之丰成 安此丰年之乐者 与民共乐【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回:曲折、回环。(2)句意: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临:居高面下。(3)句意: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斯:这。(4)句意: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荫:遮阴纳凉。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乐,喜欢。僻,僻静。俗,风俗。安闲,安恬闲适。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①②由乙文“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者”可知,作者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故以此为了亭子取名“丰乐亭”。③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甲】文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太守和游人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乙】文中“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表现出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所以可提取【乙】文最后一段的“与民共乐”。【参考译文】:【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2024·广东汕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丙】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而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之。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岩穴暝 (2)醉翁之意 (3)悄怆幽邃 (4)将以斯夕玩月 (5)夕阳既没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子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19.请结合【甲】文与【乙】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丙】文中“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一句的理解。20.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一观点的论据的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受尽春光。【答案】16.(1)昏暗(2)意趣、情趣(3)凄凉(4)指示代词,此(5)已经17.(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8.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19.这句话是说湖山月色,千古以来都不变化,但由于人们心境的好坏不同,所以表现出欣喜或悲伤的情境。这是因为人容易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如甲文,欧阳修虽被贬到滁州,但他却有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之心,所以目之所及皆是日出之霏开、野芳之幽香,佳木之繁阴等欢喜之物;而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内心孤寂、凄凉、哀怨,于是眼前的景象变得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0.C【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2)句意为:醉翁的情趣。意:意趣、情趣;(3)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凄凉;(4)句意为: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斯:指示代词,此;(5)句意为:夕阳已经落下。既:已经。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句重点词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1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断句后,每个部分都应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如“予情愈豁”表示“我的心情更加开阔”,“飞觞痛饮”表示“举杯痛饮”,“巡阑忘寐”表示“绕着栏杆走忘记了睡觉”,“盖不知夜之几何”表示“大概不知道夜有多深了”。正确划分为: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理解“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句话时,我们需要从【甲】文和【乙】文的相关内容出发,探讨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首先,这句话直接指出,湖山月色等自然景色,自古以来都是那么清新、美好,不曾改变。但人们对这些景色的感受,却会因为自身情感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说,景色的美丑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观察者情感状态的影响。以【甲】文为例,欧阳修在滁州虽然处于被贬的境地,但他却能够随遇而安,与民同乐。这种旷达的心态使他在面对自然景色时,能够看到日出林霏开、野芳幽香、佳木繁阴等美丽的景象,从而感受到无尽的快乐。然而,【乙】文中的柳宗元则不同。他被贬永州,内心充满了孤寂、凄凉和哀怨。这种情感使他眼中的景色也变得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然景色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的情感而改变,但人的情感却会影响对景色的感受。当我们心情愉悦时,看到的景色就会更加美好;而当我们心情沮丧时,景色也会变得黯淡无光。这就是“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论据补充。针对“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找到能够体现个人情感状态影响对景色感知的论据。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诗出自曹操的《观沧海》,描述了作者站在碣石山上,眺望广阔的沧海。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符合“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的观点;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出自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却有家难归的无奈和惆怅。诗人的情感状态(愁)直接影响了他对“烟波江上”这一景色的感知,符合“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的观点;C.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词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不符合观点;D. “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受尽春光。”这句词出自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表达了作者的愉悦和豪放之情,同时“受尽春光”也体现了作者情感状态对景色的积极感知,符合观点;故选C。【参考译文】:【甲】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上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阴暗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乙】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丙】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器绿色的云气中出没,实在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上,山容水色,变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夜深了却忘了睡觉,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几点了,恍惚间好像身体在清净虚无的广寒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得出来呢!我天性喜欢月亮,丙辰年的中秋,曾经在扬子江边上的金山上赏月,常常向人夸耀,认为那是生平看到的奇观。今天又在这里赏月,大概造物主对我不吝啬,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湖光山色,千年以来常常更新,只是因为人的心情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了。在我之前欣赏山水的人,他们的悲喜固然是不能知道的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