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14课)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由诗歌的结构入手,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正确朗读本诗,了解写作背景1.板书课题、作者,直接如入题。2.任选几位学生朗读本诗,可以每人各读一联,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3.投影节奏划分,学生读一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4.理解标题的意思,读好标题。(1)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遇;白居易在宴席上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2)注意“酬”“见”等字的含义。酬:酬和,以诗相答。见:表示对我如何。(3)根据对标题的理解,读好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在理解标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诗人被贬的经历。诗人刘禹锡在和白居易相遇前有着怎样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投影)公元805年,为革除弊端,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刘禹锡是积极参与者。但改革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很快失败。唐顺宗让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多次被贬,直到二十余年后才重回京城。二、了解诗歌结构,把握情感变化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刘禹锡会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1.首尾联对比,感知情感变化。(投影)组合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扣住“凄凉”“二十三年”“弃置”“长精神”等词理解。明确:诗人的情感由悲愤转变为振作。(2)学生朗读,揣摩体会悲愤和振作之情。(3)出示并探究白居易赠诗。明确:刘禹锡情感转变另有原因。《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2.颔颈联比较,把握转变关键。(投影)组合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了解律诗的常识:四联和对仗。(2)扣住关键字词赏析颔联。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怅惘的情感。如:“闻笛赋”的典故表明自己怀念的是志同道合却已经离世的王叔文等人。“烂柯人”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便是回到家乡也是恍若隔世,物人皆非。再如:“空”字表现出诗人失去朋友后的失落与寂寞;还让人联想到是非成败转头空。诗人的心情由悲愤平静下来而成怅惘,这种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却并非情感转变的关键。(3)扣住关键字词赏析颈联,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朗读出豁达之情。“沉舟”和“病树”都是比喻诗人自己,但前者喻事业受挫,后者喻青春不再。“千帆过”“万木春”恰好与前形成对比,喻后来者事业得意,蓬勃发展。诗人从中感悟:千帆不因一艘沉船而停滞,春天不因一棵病树而不再降临,社会也不会因一个人的失落而止步不前。由此诗人悟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客观规律,因而跳出了个人的名利得失甚至是生老病死,变得超脱,又因超脱而豁达。这才是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4)小结: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起承转合指的是诗文的结构和章法。在律诗中,首联叫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叫转句,尾联是合句。其中,转句往往是一首诗的关键和精彩之处。像这首诗的转句,就由情到景,又由景到情,但此情已非彼情。三、读诗知人,积累感悟1.读诗知人。(投影)组合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讨论:从这两联中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备受打击的人。孤独的人。(投影)组合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讨论:从这两联中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思考的人。豁达乐观的人。2.试背全诗。3.积累感悟。投影刘禹锡的名句。学生读一读,作积累感悟。教师略解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已年老,但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正如诗人说自己是“病树”,但枯木犹有逢春时,病树亦能长新枝。)(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们悲秋,而刘禹锡却能积极乐观看待。正如白居易看待刘禹锡的遭遇是同情与不平,而刘禹锡自己却能超脱豁达。)(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人生是一个不断被磨洗的过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愈挫愈勇的人。)四、课堂总结1.起承转合的结构。2.情感转变的关键点。3.诗人刘禹锡的形象。五、作业布置学了这首诗,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板书设计(设计说明:板书帆船的形象最后在课堂总结环节完成。可以让学生说说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以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帆船的形象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阐释为一种人生的哲理。)【课堂实录】师:老师远道而来,心里有些紧张。我想请同学们对我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好吗?生:沉默。师:你们不会比我更紧张吧?(递话筒给学生)生:老师,加油。师:谢谢你。我们共同努力。生:老师,别怕。我们相信你。师:谢谢你。生:老师,你能取得圆满的成功。师:谢谢。刚才听了这么多安慰、鼓励的话,精神比原来振作了些。(上课铃声起)好,我们开始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同学们有没有提前读过?生:读过。(个别回答)师:先请同学们起来读一读。从你开始,读一二两句,可以吗?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如果把节奏读得更鲜明一点,就更好了。你读三四句。生(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不熟练)师:这首诗还要多读几遍。你读五六句。生(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好。你读最后两句。生(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请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投影:本诗的节奏划分)节奏非常鲜明。两种停顿:一种是四三,一种是二三。请同学们齐读,注意停顿和节奏。(学生齐读全诗。)师:读得不错。我们再来看标题。这个标题比较长,11个字。怎么读?你来试一试。生(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乐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学生沉默)师: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生:乐天是指白居易。师:那这中间要不要停顿?生:要停顿。师:你读一遍标题。生(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如果我们读得更紧凑一点,可以这样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你再读一遍。(学生再读标题。)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生:刘禹锡和白居易在酒席上相逢。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扬州初逢席上。师:如果是这么读的话,你考虑一下,是扬州初逢席上,还是扬州席上初逢?生:扬州席上初逢。师:但这个标题是——生:重读标题。师:标题告诉我们,刘禹锡和自居易——生:他们在扬州的一场酒席上相逢。师:而且“初”是——生:第一次相逢。师:接下来发生什么事?生:刘禹锡以诗相赠白居易。师:刘禹锡以诗相赠。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生:“酬”,还有“赠”。师:“酬”和“赠”都是指刘禹锡以诗相赠白居易吗?生:我认为是。师: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学生沉默)师:“酬”是刘禹锡写诗酬和白居易。那“赠”是什么意思?生:相赠。师:这里是谁送给谁一首诗呢?生:是刘禹锡送给白居易的一首诗。师:看来,同学们可能被一个字难倒了。就是标题中的“见”字。今天的“见”是什么意思?生:看见。师:但在这里,“见”是表示被动或对我怎么样。今天也有这样的用法。比如请您原谅我就说“见谅”。再比如让您“见笑”了.是指让您笑话我了。所以这里的“见”是表示对我怎么样。“见赠”就是赠一首诗给我。“我”是谁?生:刘禹锡。师:那是谁送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生:白居易。师:所以,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遇。第二层意思是在相遇的酒席上白居易先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然后呢?生:刘禹锡回赠了他一首诗。师:哪首诗?生:就是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师:这就是“酬”。什么是酬和?就是有来有往,你来我往。这是一首酬和诗。清楚了吗?好。那么刘禹锡在遇到白居易之前又有哪些经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投影:作者相关经历的介绍。)请大家读一遍。(学生读文字介绍。)师:面对这样的遭遇,诗人刘禹锡又会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我们这样读。(投影:组合一)把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放在一块儿读一遍,体会一下。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同学们有没有读出诗人刘禹锡情感上的一种变化呢?生:我觉得第一句写出了刘禹锡的凄凉,被贬的伤心。(板书:凄凉)师:你能读出这种凄凉之情吗?试一试。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哪个字读错了?生:弃。师:“弃置”怎么讲?(学生沉默)师:“弃置”是被抛弃,被扔在一边的意思。大家想一想,刘禹锡被谁抛弃了?为什么被抛弃了?生:因为他被贬官。师:被当权者抛弃了。为什么被当权者抛弃?生:因为他改革失败了。师:他又为什么要改革呢?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还有改革力量不足等等吧,导致他改革失败。师:我们这里不探讨他改革失败的原因。他一心为了朝廷,最终却又被朝廷所抛弃,扔在一边。而且一扔就是多少年?生:二十三年。师:大家想一想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这是一种什么心情?仅仅是凄凉吗?生:还有悲愤和委屈。师:悲愤,说得好。(板书:悲愤)同学们齐读开头的两句,读出这种悲愤。生(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师:再读出结尾的“长精神”。这里,“长精神”是什么意思?生:精神振作。师:好,请你来读。生(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读得不太熟练,还要多读几遍。你来读。生(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师:同学们,看一看,刘禹锡由诗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的精神振作,(板书:长精神)单从这四句诗来看,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今日听君歌一曲。师:这里的“君”指谁?生:白居易。师:我们从这四句诗来看,可能是白居易的那首赠诗使得刘禹锡由悲愤转为振作的。那么,白居易在诗中可能会对刘禹锡说些什么话呢?生:感谢的话。师:感谢的话?(学生沉默)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对我说了一番话,现在我振作了精神,有一点儿吧。刚才同学们说了什么话?生:鼓励的话。师:鼓励的话能使一个人精神振作起来。是不是?那么在这首诗当中,白居易有没有对刘禹锡说些鼓励、“长精神”的话呢?我们来看一下白居易的这首诗。(投影: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大家能读吗?试一试。(学生读白居易诗。)师:“箸”这个字读作zhu,是筷子的意思。我们看这首诗,有没有找到能够使刘禹锡精神振作,得到鼓励的话呢?大概同学们一下很难找到。老师找了半天,也只找到对刘禹锡十分同情的话。比如“命压人头不奈何”,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命呀,没办法。再比如“二十三年折太多”,你一贬就是二十三年,的的确确是受委屈了。这样的话能使刘禹锡精神振作吗?恐怕不能。那么,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们还要回到刘禹锡的这首诗当中去看。(投影:组合二)中间四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学生读中间四句。)师:大家知不知道这四句在律诗中称为哪两联?有没有知道的?(学生沉默)师:那我直接告诉大家。律诗一共八句,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是人的下巴,颈是脖子,首是头。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板书:首颔颈尾)这四句属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这两联在形式上又有这样的特点:它们两两相对,十分整齐和对称。这叫什么?生:对偶。师:律诗中的对偶又称为对仗。清楚了吧?我们先看颔联两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请同学们从中挑一个词来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两句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又是从哪个词上看出来的?(学生沉默)师:同学们觉得这两句诗理解起来困难在哪里?哪个地方不懂?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师:具体在哪里?生:怀旧空吟。师:怀旧是什么意思?生:怀念过去。师:这个“旧”是旧友,旧交。他是在怀念老朋友。他怀念老朋友为什么要吟闻笛赋呢?请同学们把课文下面的注释看一看,想一想诗人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生:刘禹锡表达思念亲友的意思。师:如果结合“闻笛赋”这个典故来理解,你觉得他是在思念谁?生:思念一个好朋友。师:谁?生:白居易。师:请坐。你再把这个注释看看。“闻笛赋”这个典故涉及两个人。一个是向秀,一个是嵇康。是向秀思念已经被统治者杀害的嵇康。而我们刚才也提到刘禹锡的哪位朋友被统治者杀害了?生:好像是开始进行改革的王叔文。师: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闻笛赋”这个典故?他就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思念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同样被统治者杀害的老朋友王叔文等人。这就是用典故的好处,很含蓄委婉。但我们又可以通过典故明白诗人的意思。这句诗中的“空”又表明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这个“空”是哪里空?生:心里。师:心里空荡荡的是一种什么情感?生:怀念。师:怀念为什么会心里空呢?人不在了,我再去想他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再看,“烂柯人”是什么人?“烂柯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是一种什么感觉?生:他觉得过了很久,时间过得很快。师:他回到家乡,亲人都不在了,甚至这个家乡都不属于他了。这个“空”是空荡荡的。所以,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一种——生:无奈。师:还有伤感,惆怅。(板书:无奈、惆怅)我们如果要读这两句应该注意什么?生:语气。师:什么语气?生:无奈、惆怅的语气。师:请你用这种语气读一遍,好不好?生(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师:你读得比较慢,很好。节奏上慢一点能够表现出这种无奈和惆怅。大家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齐读这两句。)师:一个伤感的人会不会突然间振作起来?生:不会。师:这种伤感之情只能是从悲愤中生成出来,承接悲愤。(板书:承)而不会是刘禹锡情感转变的关键。要找情感转变的关键,我们只能看下两句。先请同学们读一遍。生(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难道单纯的自然景物能够引起诗人这么强烈的变化吗?这两句仅仅是在写景吗?(学生沉默)师:你们有没有看出这两句写景背后的其他含义呢?生:我觉得这里是借景抒情。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些?(学生沉默)师:我们先看“沉舟”和“病树”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生:船已经沉了,树已经病死了。师:如果联系这首诗以及诗人的遭遇,这仅仅是在写船和树吗?生:应该是比喻诗人自己。师: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联系诗人的经历,人生就是一艘船,这艘船遇到了打击和挫折。说自己是病树,是因为二十多年过去了,诗人已青春不再。当然,这两句并非强调“沉舟”与“病树”,重点在后面。你能看出后面的含义吗?(学生沉默)师:如果“沉舟”和“病树”是指诗人自己,那后面的“千帆”和“万木”又是指什么呢?生:我觉得是指诗人虽然老了,但他又一次站起来。师:那已经不是刘禹锡了。刘禹锡是沉舟和病树。生:我觉得是指年轻一辈。他希望年轻一辈帮他完成国家繁盛的愿望。师:他未完成的愿望还有后人来替他完成。由此,他感受到了一种——生:希望。(板书:希望)师:是呀,一个人可能会在事业上受到打击,止步不前,一个人的青春岁月也只是短短几十年,但是整个时代、社会不因一个人的沉沦而止步不前,会有许多的后起之秀照样向前,照样蓬蓬勃勃,完成诗人的心愿。诗人既从中看到了希望,也悟出了一种道理。这是一种什么人生哲理?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关系。请你接着说。生:我认为,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个个体的灭亡而停止它的发展。即使个体灭亡了,世界还会向前发展。师:地球照转,太阳照常升起。生:对。师:很不错。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是照样向前发展的。不因一个人的沉沦,甚至是生老病死而止步。春天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不再降临,千帆也不因一艘船的沉没而止步不前。诗人从中悟出了这种不可阻挡的、浩浩荡荡的向前的力量,由此摆脱了个人的浮沉和得失。这叫超脱,又因超脱而变得豁达。(板书:豁达)师:到这里,我们才真正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为什么诗人会由悲愤转到结尾的精神振作呢?就是因为在这里刘禹锡悟出了一种自然、社会的规律,人生的哲理,因而显得超脱、豁达。这才是这首诗情感转变的关键。(板书:转)师:同学们,请看黑板。我在这里写上“承”和“转”,还剩下两个空。同学们知不知道是哪两个字?有没有听说过?生:开头是起。师:结尾呢?生:是合。师:那老师直接来填这两个字。(板书:起,合)大家读一遍。生(读):起、承、转、合。师:起承转合是诗文的一种结构和章法。在律诗当中,它对应着四联。(投影:起承转合与四联的对应关系。)首联称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叫转句,尾联是合句。一首诗的转句往往是最为精彩和关键的地方。比如这首诗,在转句上,诗人由前面的写情转到这里的写景,又由这里的写景转到结尾的写情。但是此情亦非彼情,两种情感截然相反。所以,转句转的好,往往能出其不意,出神入化。我们这节课主要了解了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以及对应着岛诗人情感的变化。现在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读出起承转合的结构,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学生齐读全诗。)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情感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投影:组合三)生:他是一个经历很多苦难的人。生:他是一个寂寞和孤独的人。师:回答的真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二十三年弃置身。师:还有“怀旧空吟闻笛赋”,这些老朋友都离他而去了。我们再看后四句。(投影:组合四)大家边读边想,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读后四句。)师:他虽然受过许多磨难和挫折,他虽然孤独和凄苦,但从结尾看,他又是一个——生:坚强的人。生: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生:他很坚强,很乐观。师:我们看一看刘禹锡的其他几句名言。(投影:刘禹锡名句)一起读一读。(学生读)师:刘禹锡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受尽挫折和磨难,却依然坚强、乐观、昂扬向上。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发到我的邮箱。(下课铃声起)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背诵这首诗,记住这个人。好,下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教学反思(含说课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律诗。本单元的学习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学习要有读背环节。能够做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同时,有关律诗的一些知识在随文学习中根据需要也要有所交代。这是一首酬和诗。是诗人刘禹锡结束二十多年被贬外放经历,在扬州与白居易的酬和之作。白居易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中对刘禹锡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不平之意。而刘禹锡以本诗回赠,表明了诗人自己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学习这首诗,相关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浸透着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的情感要通过具体的词句品析来把握,并能从诗人的情感流露中感知诗人的形象,做到读诗知人。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学习的一般都是浅显易懂的古诗,对理解感悟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而本诗却出自八年级下学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六十字,却绝非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学生要理解掌握,涉及文言字词、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变化、学生个人的体验感悟等诸多方面,难度还是很大的。赛课又值暑假期间,学生往往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更谈不上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了。这一切对赛课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同时还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根据诗歌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由诗歌的结构人手,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变化,进而感悟诗人。(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法和学法的确定学习这首律诗,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诗中关键词句,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诗人,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一)教法1.整体感知。对诗歌的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人的情感变化,快速进入本课学习的关键。2.探究讨论。本课的学习围绕诗人情感转变的原因这个主问题展开。通过逐层探究分析和师生讨论,来推进课堂学习的深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3.朗读品析。本课主问题的展开和推进,离不开朗渎与品析。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品析具体的词句来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意味。(二)学法1.借助工具书,利用课文注释,大致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字句的基本意思。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探究理解。学会抓住学习的主问题,充分运用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感悟。3.朗读品味。在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同时,通过自己的反复朗读,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五、教学过程的说明(一)正确朗读本诗,了解写作背景基本步骤:1.板书课题、作者,直接人题。2.任选四位学生朗读本诗,每人各读一联。3.投影节奏划分,学生读一读。4.理解标题的意思,读好标题。5.在理解标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涛人被贬的经历。过程说明: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本诗,了解写作背景。上课采用直接人题,不设导入。先选四位学生各读本诗的一联,目的是了解预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在读准字音上,本诗没有什么障碍。所以正确朗读本诗,主要是读准节奏。投影节奏划分,既明确,又省时。本环节的重点是在破题上。之所以一开始将标题忽略,而置于读诗之后,是因为标题的理解本身就比较复杂,而且还涉及写作缘由。于是,在破题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相关的背景介绍。(二)了解诗歌结构,把握情感变化基本步骤:1.首尾联对比,感知情感变化。2.颔颈联比较,把握转变关键。过程说明: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先由结构人手,将诗的首联和尾联组合在一起。目的是从整体上快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而切入到这首诗学习的核心,即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在探究时,由“今日听君歌一曲”一句自然引出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既是探究问题的需要,同时作为一首酬和诗,在教学中适当提及,也显得比较圆满。在颔颈联比较时,提及律诗的四联和对仗,主要是在随文学习中交代一点律诗的知识。和首尾联的学习一样,这里也是扣住关键字词,由品味诗歌的语言人手,目的是体会把握诗人的情感。在这一环节的结尾,安排有对本诗起承转合结构的小结。这既是古诗文结构知识的交代,也是对本课学习内容(诗人情感转变的流程)的一个强化。在探究推进中,安排朗读训练。目的是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以朗读促进品析,同时又以品析带动朗读,也为课堂收尾的背诵作必要准备。(三)读诗知人,积累感悟基本步骤:1.读诗知人,探讨诗人的形象。2.试背全诗。3.积累感悟刘禹锡的名句。过程说明:这是教学的收束环节。先将本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前半部分主要由诗人的经历引起,后半部分可以从诗人的感悟人手。设计目的是感知诗人的形象,这是本课学习内容的归结点。安排全班试背,也是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体现。最后投影读记刘禹锡其他诗歌中的名句,这些名句所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精神品质与本诗中诗人的形象是一致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感知诗人的形象,也是一个古诗句积累识记的讨程。(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基本步骤:1.用简练的语言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过程说明: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课的学习所得。六、板书设计的说明本课板书内容主要是本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和与之相对应的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是本课教学的两个主要内容。安排板书,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板书帆船的形象最后在课堂总结环节完成。可以让学生说说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以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帆船的形象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阐释为一种人生的哲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