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气候教科书 书 名:地理(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教学目标1. 运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及相关资料,指出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分析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 运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及相关资料,指出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结合实例,分析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结合实例,分析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利用今年广西暴雨的新闻,引入本节课的内容——降水,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是6月以来暴雨连连,除了广西,还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件展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标注方向,利用图例归纳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也可以利用等值线来总结规律,找到并描出图中的等降水量线,观察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总结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请同学们观察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哪条分界线分布,通过之前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得出是秦岭—淮河一线。 知道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都是哪里吗?图片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2.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要想解决为什么是6月以来暴雨连连这一疑问,就要学习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展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这幅图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1.四城市降水主要集中什么季节,2.四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给出100mm的对比值,找出每个城市月降水量超过100mm的月份和数量并完成表格。根据数据总结出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展示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得出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 降水过太多或者太少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展示PPT。过多会导致洪涝灾害,过少会导致旱灾。 三、干湿地区的划分 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降水量>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干燥,据此将我国划分四类干湿地区,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描出个干湿区的分界线。观察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沿哪条线分布。展示湿润区域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该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每个干湿区的分布与降水量有密切的联系,展示干湿区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两幅图进行对比,得出每个干湿地区的年降水量并完成表格。湿润区的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展示所讲区域,但东北地区有一部分为湿润区但其降水量只有400-800mm,为什么在降水不足的情况下还会形成湿润区呢?引导学生向蒸发量低的方向思考,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纬度因素外还有地形因素的影响。 四、干湿状况的影响 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图以及资料讨论各个干湿地区的植被、农业类型等,课件依次展现各个干湿地区的信息,由学生进行分享。课件展出“两种不同特色的民居”,引导学生思考,干湿状况对于生活的影响。 五、总结 学生看新闻并思考 看图并回答问题 在图中描绘出等降水量线并观察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 学生看图思考并完成表格 学生看图并回答问题 学生在图中描出各个干湿区的分界线 学生观察分界线并利用原有知识回答问题 对比两幅图进行观察并完成表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完成表格 学生看图并回答问题 用新闻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引起学生思考 用不同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归纳空间分布特点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用具体的数据来帮助学生总结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动手画出分界线,加强学生对中国干湿区的分布的印象 将两幅图对比,培养学生看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学生根据书上资料讨论并分享干湿地区对生产的影响,加强学生的理解。 生活处处有地理,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有趣的学科。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