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表格式教学设计)-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表格式教学设计)-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名 2.2.2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知道公转中心、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 综合思维: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能解释所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变化和五带。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太阳系的运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宇宙行星运动的情景,从而对地球公转有初印象。 【设计意图】视频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产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1.小组活动:地球公转的特征 教师:展示小组探究题目: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呢? 你知道地球公转一圈是多长时间吗? 地球公转时为什么是倾斜的呢? 学生:根据展示的题目,自主阅读课本,主动思考寻找答案,跟小组成员探讨得出结论并完成表格。 学生练习:在地球运动的示意图上画出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能更好的把握新知,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过渡】想一想,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探究学习: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基础概念:太阳高度角 教师:讲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气温就越高。 学生:根据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完成练习,加深理解。同一地点,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中,气温较高的是中午 ,此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教师:根据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的意义。 学生:认真看图,发现图中A点的太阳光线与北回归线垂直,太阳高度角为900,属于太阳直射点。 【设计意图】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和五代的划分,要掌握这些知识,必须先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这里进行知识铺垫,为接下来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四季的变换 教师:播放视频并出示问题: 观察中间图,说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观察左上图,说出地球在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里? 观察左下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在哪里?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带来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由此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动画的演示,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换。 学生思考: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国庆节第二天,直射点向哪移动?(南半球)(向南移动) 教师创设情景:家住北京的刘星想买一套房,想要屋内的采光好一些,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房?(冬至日去看房,当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低)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地球公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师拓展:黄赤交角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为什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就不会出现四季变换。 【设计意图】黄赤交角的介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同一纬度上昼夜长短的情况。 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示意图,可以观察到地球不同纬度上,昼夜长短不同,而且随着公转的运动,昼夜长短还会发生变化。 教师:播放视频并补充极昼极夜知识。极昼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是黑夜,称为极夜。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 小组探究:读图分析,太阳直射不同纬度时的昼夜情况。 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分析,利用表格进行梳理,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五带的划分 教师: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展示热带、温带、寒带的图片。 学生:看图理解五带的划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认识五带的天文现象和气候特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助学读本》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