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陶渊明》导入新诗。
二、朗读诗歌
1. 学生自读诗歌,几名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准字音与节奏,读出情感。 2.播放【课文朗读】,比照课文朗读朗读,练习朗读。
【精品课件】展示 朗读指导
(1)节奏划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感情基调 悠然、惬意。
三、研读探究
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指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
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 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 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 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鸟归,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 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难以言传。
2.小组合作,朗读诗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学生做好批注,先小 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可以“我喜欢……,因为……”或“从……这句诗中,我看到了……的陶渊明”句式说 话。
示例
(1)我喜欢“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因为这句诗用设问写出了作者虽然身居闹 市,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的原因,诗人自问自答,指出只要“心”远离官场,就能做到 精神超脱世俗。
(2)从“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这句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超凡脱俗的 陶渊明。
答案预设
(1)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 形象,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
(2)我喜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现了陶渊明厌 恶官场的虚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了恬静的心境。
(3)我喜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因为这两句诗表面上写景,太阳下山时, 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实际上却有言外之意,鸟飞倦了,尚知还,可人为什 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这两句虽是写景,却又 抒情悟理,写人写景,水乳交融。
(4)我喜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 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 生的真谛。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可从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学生赏析不到位的, 师生评点引导。)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春望
一、知作者,知背景
下面,我们走近伟大诗人杜甫,去体验他的心路历程! 播放【影音资源】《杜甫》。【精品课件】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 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 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 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 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二 、读诗歌,初感知
1. 播放【课文朗读】,欣赏诗歌。 2.学生自由读诗。
3.学生读诗展示。
三、解诗意,悟诗境。
【精品课件】
学生默读诗歌,理解品味,合作探究。
(一)品读诗歌,想象画面。
1.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种景象 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写了国家残破、山河破碎、都城春来、草木深茂的景象。这是一幅沦陷的长安城 的破败景象。
2. 颔联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写了花溅泪,鸟惊心的凄凉之景。
3. 颈联、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 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二)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1.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2.全诗哪些词语和意象突出表达了诗人心情 参考
国“破” 国家支离破碎,令人心痛。 草木“深”——令人满目凄凉。
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强烈伤痛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更短——焦虑不安,不断挠头。
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四、巧迁移,提能力 【精品课件】
比较阅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作者听到胜利消息后心情怎样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但所表达的根本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为何却两次落泪
参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 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 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的课件。
五、课堂小结
《饮酒(其五)》这首诗反映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避开 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 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 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诗的后四句,由景及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 想望亲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白发稀疏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 头,面对遍地杂草疯长树木,思念远方的亲人,忧心忡忡,老泪纵横。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积累名句。
2 . 完成【试题中心】“阅读理解”部分。
七、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 菊 篱 下 南 山 山气 日夕 飞鸟
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悠然
春望
春望
杜甫
肖联写景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眷家思亲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借景抒情 寓情于物
第二课时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 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 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李贺的短暂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 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 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
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 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可参考【影音资源】《李贺》
二、读诗韵
1 . 范读。播放【课文朗读】,学习朗读,感知诗意。
2.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4.师生展读。要求:抑扬顿挫,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1)师配乐朗读(配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配乐曲《十面埋伏》)
(通过朗读,读通读顺诗歌,培养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 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三、解诗意 【精品课件】
1. 整体感悟。
(1)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参考:苍凉、悲壮、豪迈……
(2)这首诗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战争的紧张、激烈、悲壮,在诗中找一找,作标记, 并解释。
示例:“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2. 理解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征战场面 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画面。
参考: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斗: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 死抵抗,血洒疆场。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 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通过整体感知和理解内容两个环节,学生较快地把握主要内容,并训练其概括能力。)
四、悟特色
再读诗歌,合作探究。【精品课件】
1. 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的美, 你体会到了吗
品读,思考,总结。 参考
(1)紧张、激烈、残酷的场面。
敌军兵临城下,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守城将 士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战地气氛阴寒、紧张、 战斗一触即发。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 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 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横尸遍地,血流成紫,一个个场面历历在目。
(2)色彩斑斓的奇特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 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
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 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糅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 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 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在“黑云”“夜 紫”的背景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奇特画卷。
可参考【微教案】《〈雁门太守行〉艺术特色》
2.请同学们任选一联分别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述画面。 要求:字数80字左右,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在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领会本诗 鲜明的特点。)
五、小 结
《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 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赤壁
一、引入学习
同学们看过电影《赤壁》吗 你们可曾知道晚唐诗人杜牧也曾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赤壁》 大家对杜牧的了解有多少呢
二 、作者介绍
1. 播放【影音资源】《杜牧》。 2. 【精品课件】展示:
(1)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兵法戎机,平昔尽 意。尝以从兄惊(cóng) 更历将相,而已困踬不振,快怏难平。 (《唐才子传 · 卷六》)
(2)世所传孙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嗥(háo) 注,号“三家孙子”。(《欧 阳修集》)
(让学生明白杜牧有才华、精通兵法、怀才不遇。为后面“以史证诗”埋下伏笔。) 三 、介绍相关资料
【精品课件】展示相关材料,了解相关史实。
1. (献帝)十三年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后汉 书卷九》
2.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和暖之风,南风) 自南,遂成焚如(火焰炽盛)之势。(《三国志 · 卷十》)
(《三国志》告诉我们曹操赤壁之战的败因至少有两点,其一为疾疫流行,其次为东南
风。为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做准备。)
3.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乔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瑜纳 小乔。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 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三国志 ·吴 书 ·周瑜传》)
(明白二乔的美貌以及二乔的夫婿。)
说明:要想“以史明诗”,首先要精心选择、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先明史,次明诗。
四 、探究:以史明诗
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精品课件】 (一) 探 究一:铜雀春深锁二乔。
许頭 (yǐ) 在《彦周诗话》里讥讽杜牧《赤壁》: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 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读书人,秀才)不识好恶。
你认为许頻批评的是什么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探讨,交流。
参考:许頻批评杜牧只关心二乔的安危,不关心吴国的百姓和江山。套用现在的话来说, 他批评杜牧“不爱江山爱美人”。其实杜牧在这里是以“二乔”代吴国,以小代大,借事说 理,表达个人观点,抒发自己不遇“东风”的抑郁之情。各抒己见,师生点评。
(二)探讨二:“东风”的作用。
有论者评议:“诗意谓非东风助顺,则瑜不胜,家必为曹公所虏矣。”
综合前述史实,你觉得周瑜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杜牧熟读兵书,真的认为 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偶然的“东风”吗 如果不是,请推测杜牧创作本诗的意图。
探讨,交流。 提示
第一问,先弄清楚曹操赤壁之败的原因。了解史实,引导学生讨论后,用易中天的观点 做总结。易中天在《易中天品三国》分析曹操交战失败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疾疫流行, 曹军已经得了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丧失了战斗力;第二个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它本来是北 方的军队,它不善于水战;第三个原因是曹操料敌不周,就是没想到会撞上孙刘联军,轻敌 了;第四个原因是狭路相逢,因为曹操虽然人多,他主要使用的是水军,不习惯水战的碰上 了一伙习惯水战的,还是病人,肯定是打败了。正如周瑜和诸葛亮说的,是疲敝不堪的人率 领着离心离德的人,所以曹操打败了。
第二问,结合前述史实,同学们知道了杜牧不会认为“东风”是取胜的唯一因素。那么, 对于杜牧单写“东风”的用意,他们在结合杜牧的经历后,渐渐明白了诗歌主旨。用意在于 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 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唐诗鉴 赏辞典》沈祖菜)
五、师生小结
这首咏史诗,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渔家傲
一、导入学习
播放【影音资源】《月满西楼》歌曲,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走近李清照。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 作家作品。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诗文并美,尤 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 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词语言自然清新、 凝练新颖,有《漱玉词》传世。
这首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可参考【影音资源】《李清照》
2. 播放【课文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3.指导朗读,学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
再读诗歌,分组合作,探究诗歌内容。【精品课件】
细读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每组重点探究2-3句)。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 象极为壮丽。词人用“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 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用“转”和“舞”将人在风浪中乘船颠簸前行的感受 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四个动词“接、连、转、舞”用的十分巧妙。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段勒问我归何处。”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 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 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 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5. 上阙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呈现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 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世界,追求幸福生
活的理想。
四、重点探究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自主思考,后合作探究。 参考
1.善于夸张与用典。
2.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3.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词一开头,“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便运用夸张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 海天一色图卷。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 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 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 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 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 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 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 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 理想。
此词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 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 的苦闷。
“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 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 女士,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 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 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 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 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贯通; 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 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五、师生小结
作者通过运用大胆的想象及一些修辞手法,描绘了辽阔、壮丽的海天相接图和大鹏展翅 高飞图,抒写了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 明的追求。
可参考【微课堂】《古诗词阅读》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读这三首诗词。
2.将诗歌《雁门太守行》改写为一篇散文。 可参考【写作训练】
七、板书设计
赤壁
杜牧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首联: 紧张壮烈
颔联、颈联:凝重悲壮 尾联:坚定豪迈
渔家傲
李清照
上阕描写:梦中所见所闻
(
渔家傲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下阕抒情:词人理想抱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