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蝉》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课文脉络结构,了解蝉的特点习性。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浓浓的情感。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认读词语,领会文意,理清脉络结构。
2.了解蝉的习性和特点,提升概括和筛选相关语段的能力。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蝉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认识或者见过这种昆虫,说说对它的名字、生活习性的 了解和认识。
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国人法布尔就曾在他的著作《昆虫记》中具体详细地介绍了蝉这 种昆虫。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布尔的《蝉》,去看看蝉具有怎样的习性和特点。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 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 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 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 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 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 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 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1910年法布尔在《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 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 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 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2. 掌握字词
储藏室(chǔ) 金 蜣(qiāng) 窠(kē) 隧 道(suì) 黏 (nián) 穴道(xué)
涂墁(màn) 抵 御(yù) 纤弱(xiān) 臃 肿(yōng zhǒng) 罅 隙(xià)
徘徊(pái huái) 翻转(zhuǎn) 壳 (qiào) 纳 (ruì) 无动于衷(zhōng) 孵化(fū) 鳍状物(qí) 轧碎(yà) 跳 蚤(zao) 黏土(nian) 喧 嚣(xiāo) 伫(zhù) 伫 立 伫 候
贮 (zhù) 贮 藏 贮 存
储 (chǔ) 储 存 储 藏 储 蓄 储备 卸 (xiè) 卸 货 卸 载
御 (yù) 抵 御 防 御
纤 (xiān) 纤维 纤 细 纤 弱 纤长 纤 (qiàn) 纤 夫 纤 绳
3.朗读课文,开展小组合作,画出能够表现蝉生命历程的示意图。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美术技能,画出蝉从幼虫到成虫再到产卵产生幼虫的 过程。可找个别同学到黑板上展示,教师进行及时引导和点评。)
三、局部探究
(一)蝉的地穴
1. 课文一上来就有一组拟人句,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一到7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表达效果:通过“占据”“统治者”“统治”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将蝉拟人化,赋予蝉 以人的生命和情态,既写出了蝉这种小生灵在夏日里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作者对它们的 喜爱之情,还能够引领读者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蝉的兴趣和关注。
2. 蝉的洞穴与其他动物相比“孔口与地面相平”“周围一点土都没有”,说说其中的 原因。
明确: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 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是从地下 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3.有人说蝉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小动物,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证据加以说明。
预设一:蝉的身子里有一种极强的粘液,可以用来做灰泥,把它们涂抹在洞穴隧道的墙 壁上可以防止爬上爬下时墙壁坍塌。
预设二: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
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 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
预设三:蝉常常把地穴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预设四: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 下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 有一些好天气的气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考察气侯的情况。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 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 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预设五: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 棵 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 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4. 作者对蝉从幼虫破壳而出变成成虫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1)请查找出相关语段并说出作者使用的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品味这些词 语使用的妙处。
明确: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 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 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 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动词:裂开露出 出 来 表 演 腾 跃 翻 转 倒 悬 伸 直 张 开 翻 上 钩 住 关 联 词 : 开 始 先 接 着 最 后 接 着 然 后
这些动词以及关联词的巧妙选取和使用生动准确地将金蝉脱壳的完整过程展现了出来, 富有画面感,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场景。也能从侧面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语 言表达的准确到位。
(2)观看【媒体资源】《蝉蜕》,感知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体会作者用词和刻画的精 妙性。
(3)探究领会“金蝉脱壳”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
解释: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原来的外壳,比喻用 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二)蝉的卵
1.快速阅读文章《蝉的卵》这一部分,重点段落播放【影音课文】,总结作者重点介 绍说明了哪些方面。
明确:(1)纳是如何威胁蝉的卵的(2)蝉的幼虫从孵化到入地的经过。
2.蝉妈妈为了应对纳的威胁、幼虫为了躲避重重危险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明确:
蝉妈妈:“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 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
幼虫:(1)“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 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 —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2)“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 附着在树枝上。”
(3)“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
(4)“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 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
(5)“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 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 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课件出示:“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 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 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3.你如何理解上面这段话
明确:上面这段话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蝉的卵被纳无情地会坏掉却无能为力的深深惋惜和 同情,同时作者也提到这是一种“不能改变的本能”,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这种规律。
课件出示:
“4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 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4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 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
4.请说说这段话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说说与说明文的特点是否冲突,为什么
明确:这段话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与说明文的科学性、严谨性、说明性的特 点并不冲突。
原因:这是一篇科学小品,作者在上面已经用详实具体的表述向读者介绍了蝉的地穴和 卵的情况,我们已经准确了解了蝉的特点和习性。以上这段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是对之 前介绍的一个总结和升华,由于蝉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威胁,经过漫长的孕育才能最终 获得短短一个月的盛夏鸣叫,不免给人一种感动和同情,作者用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 了对这种神奇小生命的礼赞和歌颂,能够在读者内心产生深深的共鸣。
四、总结拓展
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包含感情和温度的文字既准确又温情地为我们介绍了蝉这种可爱的 昆虫。读完课文后,你一定有很多个人的感受和想要说的话。下面,我们就来开始表达互动
环节。
思考并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认为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你有没有观察蝉或者其他昆虫的经历 把你的见闻用形象的语言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设计
1. 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昆虫记 · 蝉》(“蝉和蚁”“蝉的音乐”)等。
六 、板书设计
蝉 法布尔
蝉的生命历程 作者的思想感情 观察昆虫的经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