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古代诗歌四首》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的古代诗歌学习第一课。小学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但学习方法相对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学习模式相对单一,以单篇学习为主。2022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内在逻辑,要求教师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秋”为核心意象,将《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整合,第二课时以“在旅途遇见春天”为主题,将《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整合,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并在对比诵读中感知不同诗歌“秋”意象的事物载体及其内在意蕴。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过实践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教学流程一、导入前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春天里,领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万物复苏,行走在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感悟到了温晴的济南,温晴的冬天。他们的散文就像诗歌一样浪漫而优美,今天我们就正式走进诗歌的学习,在诗歌当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请大家看看第四课的四首古诗,如果按季节分类,可以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二、初读感知,观秋景1.指名试读两首诗歌,相机正音并介绍诗歌知识。预设容易读错的字词:竦峙 澹澹 枯藤2.再读诗歌 读出节奏(1)出示节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3.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中的景物。预设:《观沧海》:沧海、河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学生找出日月和星辰,可结合时间分析,指出这两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4.秋天从来无法被定义,因为它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凋零的季节,那么在两位诗人的笔下,秋天又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诗句内容或者具体景物说一说。参考句式:在曹操(马致远)笔下,秋天是 ,因为诗中写道_,让人仿佛看到了_。(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强调重音,读出景物特征。)预设:在曹操笔下,秋天是充满生机的,因为诗中写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让人仿佛看到了在秋风的吹拂下,那些树木花草正在努力生长,想要在秋天进一步展现自己生命的力量。在马致远笔下,秋天是死寂,因为诗中写道“枯藤”,让人看到那些缠绕在老树上藤蔓,早已失去了生机,他们留在这世间的,不过是一具躯壳,是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三、品读感受,品秋情1.诗歌是留白的艺术,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把一些东西隐藏在文字本后,前面我们了解了两首诗里“有”的也就是呈现在文字表面的东西,认真咂摸诗歌,看看这两两首诗里分别没有什么?预设:《观沧海》:没有悲伤,没有死寂,没有萧索,没有眼泪……《天净沙·秋思》:没有春天,没有青春,没有健康,没有快乐,没有团聚,没有温暖,没有家,(有也是别人的)没有依靠,没有陪伴,没有亲人,没有幸福,没有爱,没有安居乐业幸福安康……2.同样是秋天,却能带给人截然相反的感觉,再读诗歌,感受诗人寄托之中的情感有何不同(相机介绍时代背景)。预设:《观沧海》: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凉悲苦之情。3.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唱的,是需要配乐的,朗诵这两首诗的时候,分别应该选择怎样的配乐或者什么乐器?(配乐朗诵诗歌)四、读文论人,知秋心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从这两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曹操和马致远?2.同样的风景,却有不同的心情,曹操和马致远的人生经历,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五、小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砥砺前行,不负青春韶华。伤春悲秋,终是人生点缀。发奋努力,才是生命本色。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2.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龟虽寿》和《短歌行》,感受曹操的别样情怀。对比阅读刘禹锡《秋词》和白朴《天净沙·秋》,多角度感受秋之美。板书设计秋《观沧海》 《天净沙·秋思》景:壮阔生机 凄凉暗淡情:雄心壮志 羁旅乡愁人:建功立业 郁郁寡欢一切景物皆情语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并在诵读中感知“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事物载体及其内在意蕴。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过实践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感知“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事物载体及其内在意蕴。教学流程一、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和朋友之念,所以,在很多古代诗歌中都充满了浓浓的愁绪。但是不同的人生境遇,产生的愁绪却是截然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手关于春天的诗,看看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有何不同。二、行走,春天的风景1.读懂诗题:从题目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重点强调“次”和“左迁”。)2.指名朗读,学生之间评价哪里读的好,哪里需要改进。老师进一步点评,进行朗读指导并范读,然后全班齐读。3.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中的景物。预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绿水、潮水、江岸、风帆、海日、残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已落)、子规、明月4.选择一联诗句,把其中的事景人情用第一人称和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相机探讨两首诗各自的写作手法和描写方法)三、思考,春天的心情1.王湾在诗歌最后一联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反复朗读诗歌,想一想王湾会在这封家书里写一些什么内容?(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师生共同探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所蕴含的哲理。)2.李白在诗歌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反复朗读诗歌,你觉得他把怎样的一颗“愁心”寄托给了这轮明月呢?(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和李白“赐金放还”的人生经历。)3.同样是春天,两人的心情却又如此不同,为什么?预设:首先,时令不同,看到的景物自然不同。《次北固山下》里,正处于冬末春初,江水初涨,万物生机勃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已是暮春时节,虽然绿意葱茏,但各种花都已凋谢,自然免不了生出伤春悲秋之感。其次,阅历不同,观景的感受自然不同。《次北固山下》里,诗人刚刚考中进士,美好的未来正在向他招手,正是志得意满之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遭遇了赐金放还,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多少有一些同病相怜之感,所以,就算对朋友的关心问候,也带着无尽的“愁”意。第三,朝局不同,人生的追求自然不同。据考察,《次北固山下》写于713年,唐玄宗刚刚夺得皇位,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给了天下读书人很大的希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于749年,李隆基不仅沉溺于享乐之中,更是亲佞远贤,让读书人看不到希望。四、赏析,春天的诗句1.王湾还有《江南意》一诗传世,颈联与《次北固山下》完全一样,首尾两联完全不同,颔联略有区别。这首诗的颔联为“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大家觉得与本诗相比,有什么不同?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还有一个传世版本,最有一句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觉得此处,到底是“随君”好,还是“随风”好?五、小结同样的季节,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境遇,有不同的心境,选择了,就是做好的;经历的,就是最美的。就像王湾和李白,一个是志得意满的青年,写出了希冀和向往,一个人历经沧桑的中年人,更多的是关切和牵挂。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歌。2.课外搜集关于思乡和含有明月意象的诗歌。板书设计同一个春天,不同的心情时令阅历时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