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3.感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4.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2.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有人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吗?
二、走进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圣人,说明他是孔子后儒学的大师之一。)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一书,与《大学》、《中庸》和《论语》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解题
问1:题目中“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谁?
明确:梁惠王。
问2:梁惠王是哪国人?
明确:魏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因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称梁惠王。
问3:这篇课文选自《孟子》第一篇《梁惠王章句》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对文言文节选题目的安排,传统的方法是选择文本的第一句话。比方说《季氏将伐颛臾》题目也是选择选文的第一句话。那我们来看“寡人之于国也”,这个题目应该怎么翻译?
明确:我对于这个国家。
问4:这不是一句完整句子的话,完整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有人来翻译一下吗?
明确:我对于这个国家,也是很尽心尽力了。
问5:你从梁惠王的这句话中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明确: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
四、文本细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梁惠王的困惑:
问1:梁惠王为什么说自己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解读: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梁惠王的治国方略,就是“移”。你们有没有发现,梁惠王所谓的尽心就是在收成不好的时候把百姓、粮食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查漏补缺”、政策只能说是临时的救灾政策,“拆东桥补西墙”。其他政策比方说减税、开仓啊,真正能缓解饥荒问题的措施却并未实施。
问2:梁惠王实施“移民”和“移粮”的政策,最终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
理解句子: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在梁惠王看来,这种“查漏补缺”的做法已经够尽心的了,比起领国的政治要好多了,但是最终人口数量却一点也没多起来。
问3:所以梁惠王请教孟子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使民加多。
为什么梁惠王想要一心想要使人民的人口数量增加呢。其实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需要我们大家去了解。
背景补充: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市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的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等于拥有土地耕种者,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所以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
问4: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孟子说在下文说“王好战”,喜欢打仗就更需要人力,所以梁惠王想要“民加多”,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确:满足其强兵壮军、拓展疆土、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
问5: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个尽心、用心的君王,但分析到这里,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有野心,有杀戮心,多虚荣心、好大喜功,无责任心(不会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百姓在他的眼中只是战争的工具)
2.孟子的回答:
问1: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看第二、三段。齐读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
问2:孟子知不知道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真正原因?
明确:知道的。从“王好战”可看出。
问3:喜欢打仗,当然是民不聊生,人口减少。那么,孟子能不能直接指出问题的根源?比如这样说,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
明确:不能,这样说会惹恼梁惠王的。我们普通人都不能接受别人的正面批评,何况是手握兵权的国君呢?弄不好会被杀头的。
过渡:所以要转弯抹角地说。只用一个比喻,一个比较(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喻指梁惠王的治国方针,百步喻指邻国之政),达到让梁惠王自己否定自己的效果。可以说是,设喻说理,层层推进。
问4:孟子为什么要举“逃兵”的例子?
明确: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王好战”,孟子讲梁惠王喜欢听的事情,能引起梁惠王的兴趣,让话题可以继续下去。再有,王好战,必然厌恶逃兵,果然,梁惠王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没有自己说出申明五十笑一百的可与不可,而是让梁惠王回答,体现出孟子在论辩上善于诱导对方,从而使对方陷入无法回头的境地。
3.如何行王道:
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孟子所作出的两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始,王道之成。
问1:.王道之始的标志是什么呢 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明确: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归属感,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问2: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讨论明确:这样的措施,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角度或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却比我们现今的提法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孟子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它里面融渗着一种对自然界生命伟力的由衷赞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让自然万物能够持续地为我所用的“人类自我中心”。
问3: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成”?
明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讨论:“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不仅主张要解决衣、食、住、用、行等物质问题,还主张要教化民众。相对于前文而言,已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所以,在孟子第二个阶段的规划(“王道之成”)中,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教育正是一个国家从王道之始走向王道之成的文明标签。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问4:孟子在为梁惠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王道蓝图之后,突然急转直下,回到现实。这里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了”
这里再次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君王将百姓的命运归咎于年成,就如同杀人者将罪恶归咎于自己手中的兵器一样的荒谬,这样的说理,让道理不言自明,警策有力。
解读: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跟前文,梁惠王所说:“河内凶、河东凶”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发现,孟子最后是在批判梁惠王将”民不加多“的原因归于收成不好的行为。因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孟子尖锐地指出了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还不知自省的冷酷本质。
孟子把实现王道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础上。他认为, 梁惠王如果能够
“不罪岁”, 那就一定能够自我反省, 进而从为政的根本上寻找主观原因, 改弦易辙, 弃旧图新,推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
4.总结:总结归纳孟子的王道即仁政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仁政主张以民为本,核心就是关注民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只有行“仁政”才能使“天下之人皆归之”, 才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和统一天下的目的。但是,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其实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思考,实则为君,并非为民,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策划的长治久安之策。
五、赏析论辩艺术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 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补充历史背景。)
这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六、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提疑:民不加多
目的:富国强兵
答疑: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
解疑:1.王道之始 排比
2.王道之成
3.自我反省
仁 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