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几番比较,走近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课 时2课时课标要求对所选文本的文言文阅读内容,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学生归纳、总结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倒装句式等文言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2、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教师的分析引导,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内容分析1、本文《寡人之于国也》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当时国与国之间争夺百姓,梁惠王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2、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是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含诸多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发展,是施行“仁政”的基础。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就强调了“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才是“王道之始”;如果“黎民不饥不寒”,则不可能“不王”。那么怎样施行仁政呢 结合课文,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一)经济上要保民、养民。孟子主张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让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使百姓安居乐业,人心稳定,天下太平。(二)思想上要教民。人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又明白礼义,犯罪的人自然就会减少;懂得尊老爱幼,社会自然就会和谐。学情分析在中学阶段对孟子的学习中,此篇位居于中,前承初中课本选编的《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后接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孟子》选读。学生既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孟子圣哲思想的光辉,又可以此为契机涉猎课外知识,全面了解孟子及其思想。因此学习本文为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此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高中必修①和必修②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大体读懂课文内容。对于孟子及其思想,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孟子的一些篇章,虽然并未深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但已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教学重点了解并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教学难点将孟子与梁惠王从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层层深入,剖析民本思想。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1、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重点文言知识及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问。2、温习此前学习过的孟子名篇,搜集孟子的名句。3、查阅资料,了解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教学策略1、讨论法、点拨法。对于本文字词、句式的理解,采用学生小组讨论、释疑,教师进行重点词句点拨的方法。2、比较法。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以“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孟子的文章,请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些篇目?能记起其中的名句吗?这些语句中好多都是劝说君王施行仁政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这篇文章就是《寡人之于国也》。共同回忆初中时学习的《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其中名句。一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疏通文意。2、帮助各组选出一名代表归纳文言知识点。3、组织组间交流、释疑。4、总结释疑并重点讲解。1、读课文。2、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组内以句为单位轮译课文。归纳总结文言现象,互问互答。3、选出代表将归纳出的文言词语写到黑板指定位置。经过反复补充,最终总结出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固定句式。4、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由下一组讨论回答。学生归纳、总结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倒装句式等文言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再读课文,了解“民本”。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思考:1. 比较一:假如穿越时空,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普通百姓,你愿意去梁惠王那里生活吗 为什么 请读课文并思考。2.比较二:梁惠王所忧虑“不加多”的“民”大约是哪一年龄层次的“民”?孟子所说的“民”又是哪个年龄段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并思考。)梁惠王之“民”:(教师解析)(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仍留在河内的会是哪一部分人呢?补充: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梁惠王所说的“民”是什么年龄层次。(2)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导学生交流、展示预习成果。(3)“王好战”。指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一句传达出梁惠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心理状态。心中装的是能使国家迅速恢复昔日强盛的“民”,是适合行军作战的“壮民”。他的真正目的也不是民“加多”,而是成就霸业。孟子之“民”: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第5、6段。点拨: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即使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是使老人“衣帛”、“食肉”、“不负戴”,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是—脉相承的。3.比较三:梁惠王与孟子各使用什么方法“使民加多”?(教师分析)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评价梁惠王,含蓄地指出梁惠王的措施跟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4.比较四:“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 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王道之始”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小结:这一部分体现的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渴望的是“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无饥”的社会,是“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社会,这种维持温饱、进而学孝悌的生存状态践行了最初、最基本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思考并回答1、(1)愿意:面对饥荒,梁惠王没有坐视不管,采用移民移粟的方法,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2)不愿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②“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意味着并非真正体恤民情,人民忧患不安。2、其一,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应该是留在饥荒之地的“老稚”,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收成不好的荒年,经过长途运送到达的粮食也许连果腹都实现不了,显然梁惠王更在意青年人的死活。(2)社会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征战不断,兵员缺乏;对内残酷剥削,人民徭役繁重,生产力被破坏,劳动力不足。权势与暴力被推崇,大国以“力”统一天下。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有了梁惠王围绕 “民不加多”的疑问与孟子进行的对话。可见梁惠王使“民加多”的愿望特别强烈。(3)“王好战”。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既然目的是去作战,那么梁惠王心中的“民”又怎么会是老人和孩子呢。因此,梁惠王虽“移民移粟”但并非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保护了战争的工具。其二,孟子所说的“民”是普天下的百姓,各个年龄段都有,尤其强调老人和孩子。“衣帛”之五十者、“食肉”之七十者、“不负戴”之颁白者、学“孝悌”之孩童。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孩子的幼有所教。梁惠王——移民、移粟。孟 子——实行王道。包括:(1)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2)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人死后最基本的条件是入土为安,入土则需要棺椁,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那时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产、使民有教。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社会自然安定了。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从而更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达标检测教学目标测试题目内容1.学生归纳、总结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倒装句式等文言知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完成学案关于文言字词部分的试题,组内互批。2.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教师的分析引导,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通过课堂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说说“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 移民、移粟——青壮年↓↑比较孟 子: 实行王道(王道之始、王道之成)——普天下之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