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1说教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本文除了上述单元目标外还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这一思想提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学习“仁政”思想能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对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此外议论性散文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常有涉及,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古人思想,是高中生必备的技能。2说学情高一学生已经有了基础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大概文意,但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仍为教师在文言层面授课的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为整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这一课同时也为后续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提前预热。3说目标基于以上,我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设定为: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正确理解文意,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论辩艺术。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增强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梳理论证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探究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及现实意义。4说方法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通过介绍相关知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新课。2.任务驱动法: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完成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3.点拨引导法:当学生的思考遇到困难时,及时纠偏、点拨帮助,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教学活动最终是学生的学,培养学生会学、乐学、善学是每个老师的追求。在本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1.诵读领悟法: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诵读,获取文本信息,为理解思想做准备,让学生做到会学。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探究问题,交换思想,体会同伴互助的快乐,感受思考的魅力,让学生乐学、善学。3.拓展迁移法:课文学习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走出课本,走向人生,走向社会,オ能完成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提升。5说设计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我将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和梳理文章层次,第二课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年一度的两会刚刚结束。今年的两会传递出哪些消息呢:国家大事有GDP增长6%以上,还有众多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的项目,关键小事有网络流量资费再降20%以上,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教育托幼等等。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升高。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经勾勒出了这样的政治蓝图。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方能得王道。不用打仗,靠君主的德行努力行善就能顺民意,得民心,就能得天下。我们来看他在和梁惠王的对话中是如何体现其仁政主张的。设计意图:通过今年的两会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初步的认知。环节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泛读,师生共同正音。通过这个环节理清课文中的多音字及异读字。(好、直、无、胜、数、丧、衣、畜、王)2.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本课文言知识,给出知识框架:文言知识主要分为词法和句法,词法又分为实词词法和虚词词法。实词词法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考纲中共18个文言虚词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之”“于”。句法方面,主要是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学生自读文章,读的过程中找到这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对照PPT里的知识框架和课文注释积累。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置是高一学生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自学、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的能力。学生解决不了或不懂的地方,全班解决或老师解决,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环节三:划分层次,理清脉络围绕梁惠王的疑问将文章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出问题:“民不加多,何也 ”第二层:分析问题:先用“战”设喻设下圈套,诱使梁惠王入瓮。用五十步笑百步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第三层:解决问题,孟子为施行“王道”提出了三条措施。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鳌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之始:养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一王道之成:富民,教民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一—为政态度:现实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的三条措施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第二课时环节四:拓展延伸,提升思维主要通过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实现。探究一:梁惠王为何会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战国时的诸侯国,百姓、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领土越广,百姓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和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所以当时梁惠王对孟子提出这个问题。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之前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符合当时我国的基本国策,但随着国情的变化放开二胎到现在放开三胎的政策都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设计意图:从战国时期的“人口政策”看当前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探究二: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对当代有何启发?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霸诸侯,就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因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养民、富民、教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启发:(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有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因此获利;无仁义,所有人都不会获利。(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4)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保障民生,安居才会乐业才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放到第一位。(5)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和平是永远的主旋律。设计意图:进一步发掘课文内容和联系实际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五:作业《以孟子仁政思想的当代启示》为题写一篇随笔。设计意图:将课堂讨论落到笔上,训练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