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认识这--时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2、难点:社会变化的表现。
【预习新知】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
(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①一年 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 熟。
②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的种植始于 ,在 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棉纺织业快速发展。
(2)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以五大名窑为代表。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 和 。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治业:普遍用煤作燃料,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概况: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 蓬勃涌现。
(2)表现
①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②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 需求量剧增。
A.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 。
B.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③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 、 、明州等。
2、城市繁荣
(1)两宋: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临安到元朝改称 ,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3)南方优越的由然地理条件。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2.过程
(1)江南地区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 、 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端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南北经济趋向干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南移开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3)南移继续:北宋时期,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移完成: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 , ”。
(5)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重新开通了大运河,缩短了航程。
③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影响
(1)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社会的变化
1.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快
(1)隋唐时期, 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 比唐朝更为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人们的婚姻择偶也发生了变化:以 、 地位为重。
2.租佃关系发展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解
(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巩固训练】
1.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2.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涉及商人的篇目为数不多,且内容大多以批判商人的重利轻义、自卑可怜和贪婪为主。而宋代话本中商人形象频繁出现,一些商人虽然追逐利润,但取之有道,诚信不欺;一些商人拾金不昧,救人急难。宋代的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大一统时代的风貌 B.表明重农抑商的观念被颠覆
C.说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异变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3.《周易》中提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二程遗书》卷二上则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天人合一思想的延续 B.宋明理学背弃儒家传统
C.人本观念进一步提升 D.仁义道德观进一步强化
4.(2203彭怡茗)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由于土地的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为“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甚至还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谚语。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赋税制度的完善
②租佃制度的衰退
③土地交易的放宽
④垦田技术的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宋代福建路建宁境内的小农“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福州侯官县因大范围种植甘蔗而被誉为“甘蔗洲”;泉州“王孙、走马埭及斗门诸村皆种蔗煮糖”。材料折射出,宋代福建地区( )
A.城市经济职能日益增强 B.制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凸显 D.地域之间经济差距扩大
6.宋代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他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说明( )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 B.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C.宋朝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 D.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
7.范仲淹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他认为败坏社会风气的不是商人,而是权贵。两宋之际的进士郑至道认为百姓自古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士以读书明理管事为业,农以耕为业,工以制作器物为业,商以贸通有无为业,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些认识表明( )
A.政府放弃了抑商的政策 B.商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固化 D.传统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8.宋代官员主要由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担任。他们一方面秉承皇帝的意志,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的制度和章程。这表明宋代( )
A.专制皇权受到严重削弱 B.官僚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C.士大夫政治进一步发展 D.门阀等级观念比较淡薄
9.乾隆时期《湖南通志》记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赍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据此可知( )
A.朝贡贸易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B.湖南茶叶的跨区域贸易兴盛
C.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市场 D.湖南是茶商活动的主要地区
10.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状况。选择A:材料中“江浙和四川”“河南、河北、江西”“苏皖地区”等地手工业种类各不相同,呈现出明显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排除B:材料未涉及丝织品大量出口。排除C: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但材料未涉及这一点。排除D: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材料并未涉及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与唐代以前文学作品相比,宋代话本塑造了一批正直重义的商人形象,并热情讴歌他们的美好品质,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A项;重农抑商观念颜覆、主流价值观发生异变一说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两项。
3.答案:D
解析:北宋程颞、程颐的理学思想构成了一个时代新的哲学体系。其中程颞的最大贡献是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演变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他将"仁"与"理"相结合,提高到宇宙本体位置,使得宇宙万物也具有了仁本体的特征,故选D项;从周易到程朱理学,确实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理念的延续,但题目问的是变化,排除A项;B项中"背弃"用词绝对,且题目中强调的是传承中的发展,排除;材料更多强调的是仁的作用,而非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观,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宋代主要征税对象为主户,宋代大体沿袭唐代两税法,按照田地多寡来征税,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与募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使中小地主拥有了更多土地,①正确。宋代除国有土地为公田之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的土地次月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同时,政府规定品官(有等级的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差役和赋税),官员不得任意吞并所辖之地的田地,③正确。宋代垦田技术发展,政府鼓励农民开辟新地,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因此成为主户,④正确。宋代户籍除主客户之分外,土地内部其实也分等级。在农村生活的主户共分为五等,第五等户的农民阶级中的半自耕农阶层,由于所占土地数量少,不足以维持生活,所以往往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成为佃农,所以已经沦为了事实上的客户,因此无法推断出租佃制度衰退,②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福建建宁等地区出现了甘蔗种植规模化的现象,而甘蔗是一种经济作物,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地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凸显,C项正确。材料没有福建地区之前城市经济职能的情况,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日益增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种蔗煮糖”,没有涉及到制糖技术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只表明福建地区出现了规模化种植甘蔗的现象,不能说明地域之间经济差距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宋代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这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佃农这一种社会成员,无法得知社会其他成员的情况,因而不能得出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B项;只是佃农这一种职业,无从知晓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宋代是否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租赁土地需要订立契约,并没有提到关于订立契约的其它实例,因而不能证明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可知,范仲淹认为君子不应该因以商为邻而感到羞耻,败坏社会风气的不是商人,为商人辩解正言;郑至道认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这表明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这二人的观点不代表政府,且“政府放弃了抑商的政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二人的观点并不能表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B项;宋朝阶层流动加强,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文治国”,士大夫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的制度和章程”,这体现出士大夫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C项正确;宋代专制皇权有所加强,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制度形成于秦代,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门阀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乾隆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湖南茶叶远销西北地区,商贾云集,可知跨区域贸易兴盛,B项正确;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材料未体现朝贡贸易对湖南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有官商,但没有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市场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说明湖南是茶商活动的地区之一,不能证明是主要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