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 . 《 消 息 二 则 》 教 学 设 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旁批,对比阅读,学习、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3.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重点把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毛泽东同志于1949年 4月22日撰写的两则消息。初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此单元是本套教材的 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有机的知识结构,获取较多的直接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语 文能力。
具体到《消息二则》,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政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重大 战役,文章巧妙的结构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 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两则新闻结构清晰,事实准确,行文精辟,言简意丰,同时又给当地体 现出作者的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没有困难。但学生此前没有 接触过新闻的学习,完整总结新闻结构和要素有一定难度,领会新闻语言的独特特点是个难 点。因此,教师可基于学生现有认知,抓住本文旁批的提示和问题探索,立足学生的经验和 体验,设计有意义、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总结新闻结构,领会新闻语言的独特表现 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 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 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接下来 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首先 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 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主要作品集有《毛泽 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卜算子 · 咏梅》《蝶 恋花 ·答李淑一》等。
2.重点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摧枯拉朽(xiǔ) 泄气(xiè) 锐不可当(dāng)
歼灭(jiān) 溃退(kuì) 要塞(sài)
(2)解释词语
溃退:溃败后退。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3.知识链接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 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 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加一个H)是: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3)新闻的特点:
①传播性。新闻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②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具体。
③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
④新鲜性。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4)消息的结构。
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 部分。
①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 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 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 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 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 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 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 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 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 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整体感知】
一、仔细阅读,找出这两则消息的“六要素”。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 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 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二、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1.导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 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
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主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现正向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线。
3.结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 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结合新闻要素,概括两则消息的主题。
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人民解放 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勇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 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课程回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学习《消息二则》,掌握了消息的结构和要素,以及消息的主题 思想。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消息二则》,进一步研读消息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考探究】
一 、细读圈画,比较两则新闻内容上的关联与区别,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关联和区别
第一则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凌晨二时发布的,报道的是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其实 就是第二则消息中报道的中路军的光辉战绩。截止第一则消息发布时,中路军正向繁昌、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而到第二则消息发布时(4月22日二十二时,20小时 之后)中路军已经“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此外,第二则消息还报道了西路军与东路军光辉的渡江战绩。
二、细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一说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 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
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敌情一样,并且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 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明确:“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完成渡过长江的任 务;“大约”表明这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而不是确数。两个词语的运用,都体现了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
(2)不到二十四小时,三 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现正向”一词十分简洁,如果写成“现在正在向着”,就显得拖沓了。能用单音 节的词就不用双音节词,充分表现出语言的简洁、精练。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明确:“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充分表现出用 语的准确、严密。
(4)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明确:“至发电时止”表述时间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2.比较阅读每组①②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一组: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斗志,纷纷溃退。
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一段时间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 纷溃退。
明确:“经营了三个半月”运用了具体的数字,以时间之长极言准备充分,应该牢不可 破,与后文“纷纷溃退”形成鲜明对比,用语十分准确;“经营了一段时间”述说的时间比 较笼统,与后文“纷纷溃退”的对比不明显,用语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就差了点。
第二组: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越过”只写出了“经过”,而“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 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 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
第②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3.你对消息的语言,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消息的语言讲究简洁、准确、严密。
四、跳读课文,体会情感
1.揣摩下列句子的思想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1)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这 则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作战如有天助,江景美丽,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
悦目。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 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顾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 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 船只自由通航;“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 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比较甲乙两句感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甲句只是一般地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
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还被我军突破防线,狼狈不堪。 “不料”是没有想到,没有预料到的意思。“不料”一词嘲讽了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 稳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从侧面表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所以,乙句 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1.从语言表达看,两则消息的倾向较为明显,那么是否会让新闻失真 明确:
不会。首先,作者对敌我双方的描绘是基于事实的,准确地传递了信息。
其次,作者在用词中也有很多地方是准确的,比如“冲破敌阵”和“突破安庆、芜湖线” 中的“冲破”和“突破”,根据实时战况使用不同词语,都体现了这两则消息在信息传达方
面的准确。
2.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 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 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 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新闻注重准确性和客观性,作者的情感与立场往往也隐含其中,要注意发现和体会。 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读一读,品一品。
3.阅读下面的消息,简要说说其语言的准确性和倾向性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鹞鹰”Ⅱ察打一体无人机首飞成功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胡喆)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由 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鹞鹰”Ⅱ察打一体无人机首飞成功,为航空工业无人机家族再添新成 员。“鹞鹰”Ⅱ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针对市场前景和国外用户需求,在现有中高空长航时 侦察型无人机基础上发展的一型中高空、低速、长航时无人机系统。
根据航空工业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鹞鹰”Ⅱ无人机系统采用轮式起降、全过程自动 控制、视距链路、组合导航等技术。具备光电图像侦察和监视、雷达图像侦察、紧通信信号 侦测等多种用途和能力,具有操作方便、可靠性高、维护保障性好和寿命长等特点,能适应 多种任务需求,是一型较为成熟的无人机系统。
参研人员介绍,“鹞鹰”Ⅱ无人机系统可以为消防、救灾、航拍、石油管线、森林防火和土 地资源勘测等提供实时的图像和监测信息。
【作业布置】
分层作业1:从结构、写法、目的、主旨、语言等角度比较二则消息的异同。 分层作业2:围绕新闻“六要素”预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分层作业3:仿照《消息二则》,写一则短消息,报道学校内外最近发生的事情,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消息二则
(
结 构
)
消息语言
(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客观角度——准确严密 简洁有力
主观角度——立场与观点 态度与倾向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精确凝练 情感鲜明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两个课时,每个课时目标都有所侧重,第一课时以了解掌握 新闻文体知识为主,第二课时则以分析新闻语言为主,总体来说,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讲 授了课堂上应该把握的重要知识。通过第一课时,让学生对于新闻六要素、新闻消息的结构 有了充分的了解。
另外,本课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少讲,让学生在教 师引导下多说多练,多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真 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标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