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 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3. 体会散文“平淡、自然、家常”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2.体会散文“平淡、自然、家常”的特点。
难点:体会散文的独特韵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有一位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 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知道他是谁吗
明确:汪曾祺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纯粹的文人,去品读他纯粹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汪曾祺。播放【媒体资源】《汪曾祺》,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 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 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他在昆明生活了七年。1950年,任 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 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生活经历复杂多变,但创作作品不断,散文风格独特,小说也取得很大成就。
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散文集有《蒲桥集》《人间草木》等,小说集有 《邂逅集》《晚饭花集》等。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2.了解作品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1939— 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 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爱人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他来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 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读书五年 (西南联大学制四年,他读了五年,因为体育和英语不及格,留了一年。)大学期间,汪曾 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毕业后,为生活计, 他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两年。文中提到的巫宁 坤、朱德熙都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同学。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做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 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 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3. 感知文意。
播放【课文朗读】,思考回答问题。
(1)围绕题目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3)你初读文章的感觉是什么
参考:(1)主要写了昆明雨季的菌子、杨梅、缅桂花,同学小酒店闲坐等。寄寓了作 者对昆明人、物、景的深切怀念。
(2)文章由同学要画引出文题,接着点题,然后叙写昆明雨季景象,故事,篇末点题。
(3)自由发表。
三、局部探究
好文还需细细品。自主品读(默读、朗读)第1—5段,也可播放【音频课文】相关段 落,揣摩:
1. 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删掉这一段可以吗 交流—回答
参考: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做铺垫, 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点主题:怀念昆 明。
可以删去,删去后文章也是完整的;但不如现在这样自然、丰富而深沉。
2. 昆明的雨的特点是什么 给人感受如何 参考
雨的特点:雨季长,下下停停,气压不低。给人感受:很舒服,明亮,丰满,浓绿,使 人动情。
四、总结拓展
学生梳理总结,将要点写在笔记本上: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思考了哪些问题 有 哪些感受或感悟
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 师生评价或补充。
知识:汪曾祺、昆明、西南联大等。
读记字词:丰腴 釉 密匝 鸡枞
教师:作者难忘在昆明的生活,将深沉的情感寄托在所选择的昆明雨季的人事景物之中, 记叙描写充满热爱与怀念。思路清晰,语言耐人寻味。
五、作业设计
1. 读读写写文中生字词,摘抄几句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味。
2. 读1-2篇汪曾祺的其它散文,如《花园》。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一 (1-2) 由画入题,点题
二(3-10)写昆明的雨的特点及雨季的人事景物 三 (11) 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思路清晰 自然亲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朗读自己摘抄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品出的味道。 师生交流。
二、局部探究
我们继续在作品中涵泳,探究品味。
(一)品读探究。
1. 播放【音频课文】第8段,听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品读,揣摩,思考。
本段是如何写杨梅及卖杨梅的女孩子的 写出了昆明的雨的什么特点 其中蕴含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
写女孩子方法:直接描写穿着、行为、语言等,还进行了议论。
写杨梅:从大小、颜色、名字、味道等方面写,运用了比喻、对比。 雨的特点:柔美,甜蜜。
感情:喜爱,赞美,怀恋;爱昆明,爱生活。
2.品读课文第10段。莲花池边小酒店小酌,读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说说理 由。作者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结合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情味”
参考
朗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理由各自表达,交流。
雨蒙蒙,水清清,景物静默,情深深;那时那地那景那人那情,自然,淳朴,美好;令 人怀想留恋。
再次聆听【音频课文】第10段,欣赏回味。
(二)品味语言。
1. 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自己品到的滋味。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 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参考
语言生活化,自然,贴切,形象,表面平平淡淡,其实醇厚,幽香,隽永,回味无穷。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赏读,表达交流。
(三)质疑问难。
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总结拓展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总结,小组交流,推荐班级发表。
本文作者深情回忆了四十年前昆明雨季的景物、故事,写出了昆明的雨的特点及景物、 人情的美好,充满了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文中的景物、故事由作者的感情线串联 起来,如丝线串珠,有条不紊。语言自然,贴切,老道,又如话家常;淡而有味,醇香悠长。
文章体现了汪老散文的“平淡、自然、家常”风格。
汪老谈自己的散文: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间发议论,也是夹叙夹议。我写不了像伏 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着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而优美的谈论人生哲理的长篇 散文。我也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 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我读了一些散文,觉得有点感伤主义。我的散文大概
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的痕迹。 问题:1.你了解语段中提到的伏尔泰、叔本华、蒙田、张岱和龚定庵吗 2.你读了《昆明的雨》《花园》等,能谈谈你对散文的认识吗
四、作业设计
1. 自选阅读汪曾祺其它散文2-3篇。
2. 学习本文写法,自拟题目,写一段自己难忘的生活,600字左右。
3. 如果让你为家乡作一幅画,要求画出你家乡的特点,你会画什么 题写什么 试模 仿本课写法,描述你的画。
(2题3题可选做)
五 、板书设计
景物 清新 平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人物 美好 自然 故事 有趣 家常
淡而有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