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名句。
2.理解诗中思想感情,品味诗句。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名句。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野望》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 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 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了,你永远不会忘记的启蒙诗有哪些 (学生背诵)
为什么记住了这些诗歌 (归纳诗的特点) 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唐诗的优美世界。
二、检查预习
1. 律诗知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 “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 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 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 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偶数句的律诗,称 “排律”或“长律”。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 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住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 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了较为成熟的律诗,如《野望》。
2.作者作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 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 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 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 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3. 初读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野望》,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感受诗意。
三、局部探究
(一)自主探究。
展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展示,师生点拨、补充。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 的山水画。
2.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 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 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 晚图。
3. 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 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二)合作探究。
全班分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师生点评。
1.颔联和颈联在写景和抒情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答案预设
(1)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 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 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两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 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2.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预设: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 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 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四、师生小结
这首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 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学习《黄鹤楼》
一、整体感知
1. 了解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 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 颢集》。
2.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 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 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 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 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 在壁上画了一只鹤,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 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 “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 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3 . 观看【课文朗读】,听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 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 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 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三、局部探究
1.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句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 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什么 明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 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 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师生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学习《使至塞上》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迁至蒲(今山西省 永济县)。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画家。
从少年起就通音律、擅长文学。21岁中进士,开元二十三年擢其为右拾遗,后为监察 御史、左补阙,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官。天宝年间定居辋川别墅,过着弹琴、 作画、赋诗的闲逸生活。安史之乱后,又任过一些官职。晚年信奉佛教,居蓝田别墅,“弹 琴赋诗,傲啸终日”,过着闲居自适的生活。有《王右丞集》。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兼 为判官。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3. 掌握字词。
(1)字词认读
征蓬(péng) 萧关(xiāo) 燕然(yān)
(2)字形辨析
①箫 (xiāo) 萧 (xiāo)
②蓬 (péng) 篷 (péng)
(3)词语释义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现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4.初读感知。
(1)播放【媒体资源】《使至塞上》,学生听读,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
二、局部探究
1. 品析语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参考: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 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 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 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 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 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 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欣赏。
2.探究写作特色。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参考: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 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 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 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 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 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 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 的一股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 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 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 神,难以言其妙处。
3.探究主旨。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参考: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 排挤出朝廷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 作者对都护以及守边将士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
三、总结拓展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 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 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诗 人有王维、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 交流一下。
四、作业设计
1. 背诵默写这三首诗歌。
2.参照这两首诗歌的学习方法,预习后面的两首诗。
要求: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诗歌主旨;熟读成诵。
五、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首联——抒情言事
(
孤独无依
追怀古人
)颈联———借景抒情
颔联— —借景抒情
尾联——抒情言事
黄鹤楼
崔颢
叙事(所想) 写景(所见) 抒情(所感)
使至塞上
王维
出使边塞 内心抑郁塞外风光千古壮观 情有事发——景由事终
第二课时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新课
检查默写,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易错的字。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我国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仙”。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生于中亚碎叶,幼 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供 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 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 漂泊东南一带。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 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 诵的。
3.词语释义。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门,形势险要。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海楼:指云彩变幻所成的海市蜃楼。 4.初读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渡荆门送别》,学生听读,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感受诗意。
二、局部探究
1. 品析语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
参考: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 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
美瑰伟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 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明确: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 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 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探究诗歌的写作特色。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 明确:写景灵动,情韵悠长。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 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 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 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 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 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 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 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三 、课堂小结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 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4.播放【影音资源】《李白的情怀》,深入了解李白诗歌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 崇尚简明。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草原送别》《卖炭翁》《暮江吟》等。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2. 播放【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在诗文中圈画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加以品味,并打开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 诗中写了什么景,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图画来。然后小组交流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并试着分析诗人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的。)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 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 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 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 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局部探究
诗词最讲究用字的推敲,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文字推敲功底就可见一斑。
试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两句。看一 看,“几处”“谁家”能 不能分别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探究,明确: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 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 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 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 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三、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歌围绕“行”展开,写骑马游春的乐趣, 截取景物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 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四、作业设计
1.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精美的散文。
五、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山水(远景)
月云(近景)景色壮阔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 (七律) 白居易
首联:交代地点、时令、写景 颔联:几处、早莺、新燕
颈联:渐欲、浅草
尾联:直接抒情(赏春景时的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