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法不可违》(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课时训练+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5.1《法不可违》(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课时训练+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8.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8.5.1《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法治观念: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盖,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节 法不可违 思考问题 导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
讲授新课 一、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46-52内容,结合导学案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3、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6、民事权利有哪些 7、合同的含义是什么?8、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三、师生合作探究(一)违法无小事探究一:运用经验 探究二:播放视频《非机动车违法多发》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
①非机动车驾驶人由于法治意识淡薄,一直存在闯红灯、不佩戴安全头盔、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未悬挂号牌等违法行为。②通过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查纠,使其认识到违法行为存在的危害性,潜移默化的提升群众遵纪守法、文明出行的交通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③查纠不是目的,规范行为才是初衷。通过整治行动,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能做到文明守法,共建共享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探究三:知识探究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指引作用)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强制作用)探究四:探究分享 探究五:知识探究
违法行为的分类点拨: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探究六:播放视频《酒驾和醉驾的区别》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①酒驾一般指虽饮酒但未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②醉驾是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③酒驾和醉驾都是属于违法的行为,酒后驾驶在道路上行驶都将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探究七:知识探究探究八:相关链接(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一:播放视频《生活中这些小事可能违法》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点拨:①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纠纷和冲突,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普通的不良行为,应从道德上予以谴责。其实,这其中的很多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会受到相应处罚。②只有每个公民自觉守法,遵守宪法和法律,社会法治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探究二:探究分享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如有的人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有的人故意毁坏路灯;有的人在铁路线路上 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探究三:探究分享(1)生活中最常见的违法行为是什么?(2)我国为什么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点拨:(1)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含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2)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探究四:知识探究探究五:知识探究民事违法行为点拨: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探究六:相关链接解读民事权利点拨:含义: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探究七:知识探究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点拨: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探究八:相关链接探究九:知识探究为什么法不可违?点拨: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学生读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违法无小事,知道法律的作用,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知道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5.1《法不可违》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廖某因三个月内拨打110报警电话一百多次,屡次戏称“闲来无事找人聊天”,最终被温岭市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
①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 ②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③自觉树立法治意识 ④这是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023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行了修改。《民法典》中作出了见义勇为免责、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属于业主、禁止高利放贷、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增加打印和录像遗嘱形式以及高空坠物责任认定的新规定。这表明( )
①该法的修改可以避免人们之间产生矛盾 ②社会秩序明确社会规则遵守的内容 ③随着社会发展,规则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④法律为人们行为提供一个标准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法律如影随形,伴随我们的一生。以下关于法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法律仅靠人们自觉遵守发挥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年中秋国庆前,胡某生,网名“旅行路上的路人甲”,出于吸引眼球、博取关注的目的,以女性口吻编造“公公是在职领导,中秋节收礼”的帖子,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被苏州市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从承担的责任角度,胡某生的行为( )
①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②警告我们要遵守道德和法律 ③是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 ④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贾某在某平台直播手游以送“高级游戏账号”为饵,诱使王某等4名未成年人通过微信转账共计50000元。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贾某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这警示我们( )
A.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尽量不要做
C.要远离手游,避免其带来财产损失
D.要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守法
6.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对下列行为的性质,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小薇违反学校规定带手机进入课堂——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②小斌等人多次抢劫未成年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
③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行政违法行为
④小超在市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学生小杰在学校午休期间趁同学思思起身之时,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离,致使其坐空受伤。事故造成思思视神经挫伤,视力急剧下降。思思因头痛、眼睛痛、脖子痛不得不休学一年。人民法院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思赔偿各种费用共计10万余元。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介绍的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
①课间要专心学习,不能与同学交流 ②违法无小事,违法行为要承担责任 ③珍爱生命,不做危害他人生命的事 ④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因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和使用回收蜂蜜,同仁堂被市场监管总局撤销中国质量奖称号。下列可以作为处罚的原因是( )
①其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 ②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③其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原则 ④其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关于违法行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①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②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③生活中,最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④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是较为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人如果法治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为犯罪
B.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避免受到刑罚处罚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C.一般违法和犯罪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都应受到法律的惩处
D.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每个人都应考虑到行为的后果
11.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下列推理符合此逻辑的是( )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②小强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③小强的经历告诫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远离犯罪 ④小强仍不知悔改,为筹钱上网,伙同他人拦路抢劫,受到刑罚处罚
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12.2024年2月23日,浙江杭州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上城区婺江路天阳亲子广场一餐馆厨房油烟管道发生火警。后续经过调查被认定为餐厅厨房操作人员李某操作不慎引起油锅起火,酿成火灾,造成一定金额的损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李某拘留十日的处罚。这说明( )
①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②一旦违法就必须承担责任 ③报警是维权的最后屏障 ④犯罪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①都属于违法行为 ②都对社会有危害性 ③都要负法律责任 ④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车主牛某某因停车位问题与另一车主王某某产生争执,并将王某某打伤。经鉴定,王某某左侧腰部的横突骨折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牛某某被相关执法部门依法管制。这一事件警示我们要( )
①换位思考,化解矛盾 ②法不可违,尊法守法 ③互敬互谅,友善待人 ④忍气吞声,远离是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如“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飞线”给电动车充电等。对于小微违法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虽是违法行为,但危害不大,以“小”视之即可 ②既违背道德,也违反法律,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我们应依法自律,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④海量的小微违法行为会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探究题
16.2024年2月20日18点,晚高峰期间的郑州市金水区某路口,记者发现,在没有施划人行横道的地方,逆行的电动车和顺行的车辆随意变道穿行。记者随机进行了采访:
何师傅说:“有警察的时候,一般就不逆行,直接推车过马路,但是如果有警察忙着去管理汽车,有时候就冒个险。这又伤不着谁,没事。从事外卖工作已经一年多,曾经因送餐迟误被投诉,经济损失不小。现在,早就养成了取餐一溜小跑、送餐争分夺秒的习惯。好多不赶时间的人不也是这么走的吗,也不是只有我们送餐的这么干。”
高警官说:“不只是外卖员,在四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约有20名骑车人被罚。其实绝大多数骑车人并非不懂道路交通安全法,都知道路口逆行和闯红灯、占机动车道是违法的,但是只有在交警面前,才会遵守法律,‘遵警不遵法’是个老问题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你对“遵警不遵法”这个老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某得知有人利用其姓名在政府网站上进行举报,意识到自己的姓名被冒用,遂向派出所报案。经调查,发现系其同事王某冒用其姓名所为。张某认为其姓名权受到了侵害,便将王某起诉至法院,要求王某书面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等。法院审理后,判决被告王某向原告张某书面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
(1)从道德角度评价王某的行为。
(2)结合案例,简要说明法院为什么支持张某的诉求。
(3)从此案例中可以悟出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A 6.D 7.D 8.B 9.B 10.B
11.C 12.A 13.D 14.A 15.D
16..“遵警”是有他律意识的表现,“不遵法”是法治意识淡薄、缺乏自律意识的表现;部分公民缺乏规则意识,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缺乏应有的文明素养;逆行、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都是违法行为,扰乱了交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他律,又需要自律,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7.(1)是不道德的行为,损人利己,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不受侵犯,王某冒用他人姓名,侵犯了张某的姓名权,是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②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③违法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第一节 法不可违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盖,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政治认同: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
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法治观念:
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责任意识:
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
教学目标
自学导航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3、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6、民事权利有哪些
7、合同的含义是什么?
8、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01
违法无小事
运用经验
因为小勤在工地上捡拾铁卡子的行为实际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触犯了法律,所以才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可以避免。如果小勤懂得法律,知道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他就不会做违法的事情,从而也就可以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视频探究
非机动车违法多发
①非机动车驾驶人由于法治意识淡薄,一直存在闯红灯、不佩戴安全头盔、逆向行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未悬挂号牌等违法行为。
②通过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查纠,使其认识到违法行为存在的危害性,潜移默化的提升群众遵纪守法、文明出行的交通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文明的出行习惯。
③查纠不是目的,规范行为才是初衷。通过整治行动,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能做到文明守法,共建共享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知识探究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强制作用)
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分享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这种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陈某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这种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知识探究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视频探究
酒驾和醉驾的区别
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酒驾一般指虽饮酒但未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②醉驾是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③酒驾和醉驾都是属于违法的行为,酒后驾驶在道路上行驶都将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酒驾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醉酒驾驶属于犯罪行为。
知识探究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
①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轻微,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犯罪行为。
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0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视频探究
生活中这些小事可能违法
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纠纷和冲突,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普通的不良行为,应从道德上予以谴责。其实,这其中的很多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法规,会受到相应处罚。
②只有每个公民自觉守法,遵守宪法和法律,社会法治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
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探究分享
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如有的人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有的人故意毁坏路灯;有的人在铁路线路上 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生活中最常见的违法行为是什么?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含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我国为什么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
知识探究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出版社这种做法侵犯他人著作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这种行为没有履行合同条款,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照相馆的做法侵犯他人肖像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民事违法行为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知识探究
相关链接
解读民事权利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
含义: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知识探究
相关链接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为什么法不可违?
知识探究
1、2024年1月,张某某等人非法运输﹑非法储存烟花爆竹,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张某某等人的行为( )
①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应承担刑事责任
③存在安全隐患
④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B
课堂练习
2、下列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的是( )
A.王某在电影院起哄闹事,引起现场一片混乱
B.李某多次在超市偷盗商品,数额累计近2万元
C.赵某借了朋友一大笔钱,逾期未还,朋友追讨多次无果
D.刘某在候车室高声喧哗,旁若无人,还随地乱扔瓜子皮
C
课堂练习
3、近日,郭某某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编造散布北京市西城区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干扰了相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西城警方处以行政拘留。这警示我们( )
①言行要有度,违法必担责
②编造谣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道德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课堂练习
4、2023年3月,北京31岁男子邓某通过网络散布陈某个人隐私,被公安机关给予行政拘留5日的行政处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邓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②邓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违法行为都要接受行政处罚
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如何理解法律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分类
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作业布置
材料一 2023年8月,日本宣布于24日下午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全球持续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我国个别地方,部分消费者担心核污染水会影响日常使用的食盐制品,参与恐慌性抢购。商家吴某为了追求暴利,利用手机、网络等方式传播谣言,甚至主动制造谣言。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立案调查,依法作出相关处罚。
(1)吴某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属于什么类别违法行为 应受到怎样的处罚
材料二 经过公安机关询问,吴某认为自己只是开个玩笑,博取流量,根本没想到自己已经违法。
(2)他的行为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参考答案
(1)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处罚。
(2)①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有其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③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④远离违法与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⑤我们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