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 《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寻找诗中那个青春的“我”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昌耀的生平及其创作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反复诵读,品味这组诗歌中涉及的意象及特点,探究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形象。3、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青春观。教学重点重难点1、了解郭沫若、昌耀的生平及其创作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反复诵读,品味这组诗歌中涉及的意象及特点,探究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形象。3、在理解、感受诗歌的基础上,领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青春观。教学过程:一、导入“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但当青春不再充满激情与活力,当前的道路和理想被摧残时,又该怎么办?我们一起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二、核心任务:寻找诗中那个青春的“我”1、我和“我”相同吗?若不同,各指向谁?明确:“我”指向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我指向作者本人。2、分析“我”,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明确:创作背景、意象、情节、描写……(一)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寻“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以及课下注释,朗读两首诗歌,画出描写“我”的句子,并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是什么形象。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号者形象《峨日朵雪峰之侧》:攀登者形象(二)学习活动二:结合意象——鉴“我”请同学们找出两首诗中涉及的意象,完成相应表格,并结合这些意象更深一步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最后着重对于“力”的描绘,请同学们思考诗中的“力”有何特点?这有何深意?明确:特点1:毁坏、创造、努力。“毁坏”:指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创造”:指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期的文明。“努力”:指诗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特点2:绘画、舞蹈、音乐、律吕。(三)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析”我(1)资料补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919年9、10月创作)“五四运动”——狂飙突进 时代精神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蓬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内容受到猛烈抨击与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切的推崇。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时狂了。”创作高峰——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本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常德,祖籍湖南桃源,中国当代诗人,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时间跨越20多年,1962年8月2日初稿——1983年7月27日删定。1962年8月,昌耀正在距离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1957年4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昌耀被划成了右派,在藏区和沙石场劳动改造了20年,从此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直到1979年平反。 昌耀曾说:“我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2)请同学们结合补充资料,小组探究“我”与我,赏析诗人自身形象及蕴含的情感。明确:1、抒情主人公“我”的“巨人形象”和“歌号者形象”,其实就蕴含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2、抒情主人公“我”的攀登者形象与作者自身——我的形象是有关联的。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与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但是,诗人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信心,但这样的信心不再是少年的狂热,而是多了审慎、多了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的体认。这难道不是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历程吗?从渴望自由、雄壮豪迈、热烈奔放、狂歌猛进走向一种冷静、清醒,虽然面对艰苦困难的环境,但仍然坚持不懈,勇敢顽强,热爱生活。三、作业布置1、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天狗》,分析其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2、阅读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