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孟子雄辩。他擅长归谬、类比和比喻。然而,真正使他走向“知言”神坛的原因不是他的论辩术,而是他“为民”的浩然之气。其实,他的论证逻辑也有破绽。比如,偷换概念:“移民移粟”的利民行为与“弃甲曳兵而走”的逃跑行为不同,是诡辩。孟子大概不仅“好辩”,且峻急多诋,有时在辩论中表现得非常急于求成,这也使得他对类比的运用过于灵活,概念内涵含混模糊,缺乏逻辑的确定性和明晰性。又比如,七条措施(条件)与王道之成(结果)的关系,明显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孟子纵横捭阖、汩汩滔滔的善辩形象时,不免从逻辑学的角度加以审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不无裨益。【教学目标】1、基于情境,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2、基于情境,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3、基于情境,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教学重难】欣赏体味孟子的说理艺术和仁政思想。【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点拨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皆称孟子千古亚圣,更有人说“亚圣辩才冠古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设计意图:建构简单情境,走进课堂)二、论辩的“技”问题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认为梁惠王尽心?孟子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来反驳梁惠王的尽心?【学生活动】:开展课本剧表演,深刻把握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在轻松的情境氛围中感知深刻内涵。【明确】:1、 不尽心。“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移”字可见为“拆东墙补西墙”,小恩小惠,劳民伤财,并未从根本上去发展经济、从而真正提高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孟子是如何反驳梁惠王的尽心(说理方法)?【明确】:“王好战,请以战喻”: 避其锋芒、争取主动、投其所好。“五十步笑百步”:妙用比喻,委婉、切中要害,欲擒故纵的迂回战术。反问、反诘语气,道理论证。小结:“引君入彀”:针对对方疑问,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运用比喻说理,之后连带反诘句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问题2:文章最后一段,孟子是如何直接反驳梁惠王“尽心”的说法?【学生活动】:读文段,读一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关注的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与这段中的“是何异于……”的语气区别。可以确定的是,之前是委婉的,而这里是直白的,让学生读出这个感觉;师生开展对话式教学,进行思维碰撞,在碰撞思维的情境中,透过言语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明确】:对比、比喻。通过对比,用血淋淋的事实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运用比喻进行驳斥,王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谬,批评了统治者倒行逆施、妄称尽心的虐政行为。唯有类似佛家的“当头棒喝”,如携百万伏之雷霆,倾注而下,虽一介平民痛斥君王,但此时思想与语言的魅力足以扫荡寰宇。面对梁惠王,孟子显然是否定了梁惠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观点。“先破是为后立,破而不立”并非孟子风格,孟子又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仁政主张呢?三、论辩的“法”问题:孟子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七条仁政主张?【学生活动】:朗读情境,用心感知,深刻体会。要点:民贵君轻——孟子的七条措施——为民的浩然正气。【明确】:(1)排偶:两组七句整齐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声色俱厉、锐不可挡、步步紧逼,犹如泰山压顶、一气呵成、排山倒海,雄辩家气势跃然纸上。(2)“连锁推理”(即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孟子运用的 “连锁推理”,既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人手。又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四、论辩的“道”问题:除了刚才我们讲的论辩技巧外,孟子梁惠王对话中展现出的滔滔汩汩、理直气壮、侃侃而谈、气势雄浑的特点还有其它原因?【学生活动】:朗读,用心感知孟子创设的言语情境,深刻体会论辩逻辑。要点:深刻体会孟子论辩中理直气壮,不容置疑的浩然正气。【明确】:心里有正义的力量,因此才有仁政七条的保民措施,陈述的言语逻辑才充满理直气壮(浩然正气)。分析:大家观察“仁政七条”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时” ,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时”四时也,节气。 文本中,“时”一般是指与农业生产劳作有关的时节。比如,稻谷有适宜播种生长的时节,家禽等动物有特定的繁衍时节,乃至砍伐林木也有时节的规定。活动1:对于农时,“违和不违”和“失和不失”根本性的区别是什么?“违农时”,统治者要成就霸业,报仇雪恨,就要打仗,征兵征工,就要死人,就要耽误农时,以至于无法养活父母,就一定会牺牲人民的利益,以至于无法养活父母。即使统治者富了国、强了兵,也会贫民。因为他们始终站的是国家(君主)的立场,是霸道。活动2:“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语气在加重,顺应农时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顺农时”,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有积极性,有满足感,更多时间学习知礼节、懂礼,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这就是孟子的仁政追求,体现了民本思想。小结:“违与不违”农时的矛盾实际是立场的区别,是民贵还是君贵的区别;是法家苛政和儒家仁爱的区别;是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孟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植根于这种矛盾,在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礼崩乐坏”、“霸道”已成为左右历史的力量,就连高高在上的王也抛却了老百姓的世界里,孟子则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实行仁政(“顺农时”,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这一声呐喊则体现了他的浩然正气。这种浩然之气,是以仁政和王道思想为基础的,是他言语逻辑生发的基础。为什么他的论辩有这么强大的逻辑,是因为他有浩然正气。为什么有浩然正气,是因为他心中想的的是人民。正因为孟子心中想的是人民,他站位就比别人高、眼界比别人宽、胸襟要比别人阔,认识问题就要比别人深刻。面对梁惠王他才能洞察“梁惠王”尽心的虚伪,才能在论辩中游刃有余,引君入彀,才能真正看清并揭露统治者的虚伪,运用多种论辩技巧去批判,才能气势充沛地表达自己。因此我们说思想是清楚的,逻辑才是清楚的。五、批判性思维问题: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现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光耀古今的仁政思想,不容置疑。但也有人认为千年已逝,孟子的思想对于治国尚有不足,论证逻辑也有破绽,应客观看待,认清不足。请仿照孟子的辩论艺术组织语言,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学生活动】:进入批判情境,开展观点碰撞,运用辩证思维,做到思维升华和提升。【参考】:(一)一方面:孟子仁政思想的光明的,理想蓝图是诱人的,但制度设计却是幼稚的。孟子论辩中存在逻辑问题:1、偷换概念。“移民移粟”的利民行为与“弃甲曳兵而走”的逃跑行为不同,是诡辩。 2、命题推理问题。孟子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一个界乎“哲学” 与“信仰”之间的人文传统。他对“性善”、“良知”、 “仁政”的推阐,既是“论证”,又是“弘扬”,认知须同时参以逻辑原则和历史思想语境。七条措施(条件)与王道之成(结果)的关系,明显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孟子大概不仅“好辩”,且峻急多诋,有时在辩论中表现得非常急于求成,这也使得他对类比的运用过于灵活,概念内涵含混模糊,缺乏逻辑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韩振华《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二)另一方面:他天性中的特异面比他的老师更引人注目, 在他身上有股“英气”。而且他还是一位辩论大师; 他不“好辩”(而不得不辩), 这时他确实展现出辩论大师的风采。 ——汉学家理雅各 《孟子其人其书》这种英气就是仁政思想所折射出来的浩然正气、仁义之气。孟子雄辩的价值与地位并非全由其论辩的逻辑技巧来决定,而是他始终高高地站在了王霸思想的对立面上去反思私欲满足之下对百姓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展现的是关爱百姓的圣人情怀,因此他的论辩无往不利。六、课堂小结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仁政思想和论辩逻辑仍有需要补益的地方,但我们就是要继承中批判和继承中发扬。有人说:一个没有圣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圣人确不懂珍惜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更多走出课堂,在课外精读《孟子》,感悟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传承儒家文化。七、作业课外阅读:《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孟子公开课》(王志民、牟钟鉴 商务印书馆)。八、板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引君入彀技 对比比喻 浩然正气 (道)连锁推理“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