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蟋蟀的住宅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蟋蟀的住宅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____课时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如 “随遇而安”“隐蔽”“平坦” 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将蟋蟀的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蟋蟀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生字词卡片、问题卡片;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制作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准备纸、笔、彩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蟋蟀鸣叫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听到了蟋蟀的歌声。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你们对蟋蟀有哪些了解呢? 教师引导:同学们,蟋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昆虫,它不仅是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蟋蟀的住宅》,看看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重点指导 “宅”“慎”“址”“骤” 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理解 “随遇而安”“隐蔽”“平坦”“粗糙” 等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随遇而安” 这个词语,并举例说明哪些动物是 “随遇而安” 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蟋蟀的住宅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明确: 课文主要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作者从蟋蟀住宅的选址、外部特点、内部结构、修建过程等方面来写蟋蟀的住宅。 (三)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第二部分: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 2 - 6 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出关键语句,进行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整合答案。 全班汇报分享,教师引导总结。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选址: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体现了它 “不肯随遇而安” 的特点。 工具: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只有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 洞内外:外部有倾斜的隧道,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内部平坦、清洁、干燥、卫生。 分析 “随遇而安” 的含义及蟋蟀 “不肯随遇而安” 的表现。 提问学生:“随遇而安” 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 “不肯随遇而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随遇而安” 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 “不肯随遇而安”。 探讨人们对蟋蟀劳动成果感到惊奇的原因。 教师提问: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理解蟋蟀住宅 “简单” 与 “伟大工程” 的矛盾之处。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 “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 “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 “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蟀的住宅 “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学习第三部分: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师指名朗读第 7 - 9 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问题。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关键信息。 小组交流讨论,整理答案。 全班汇报分享,教师引导总结。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建造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怎样建造: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后足踏地,用后腿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整修:长时间加深加阔。 体会蟋蟀工作的辛苦。 教师提问: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 8、9 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画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句子和动词。如 “扒”“搬”“踏”“推”“铺” 等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辛苦。 了解蟋蟀对住宅的整修。 教师提问: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学生回答:整修。 教师追问: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学生回答:长时间加深加阔。 交流学习蟋蟀建造住宅的想法。 教师提问: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明确: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解读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 “住宅”。 解读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教师提问学生:这句话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 “弹琴”,把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 “平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 “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 “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休闲娱乐的功能 —— 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五)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探讨作者详细介绍蟋蟀住宅特点和建造过程的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这都是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学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讲解拟人的含义和作用。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 “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 “住宅”,里面有 “大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 “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强调运用拟人的注意事项。明确: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疑难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 “住宅”,而且还说是个 “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引导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七)拓展延伸 写作练习。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写作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课外阅读推荐。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昆虫记》,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八)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可能包括对蟋蟀住宅的了解、写作方法的学习、观察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教师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感受到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和仔细观察的态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蟋蟀一样,具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也能够像作者一样,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实践体验、读写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蟋蟀的精神和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和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对蟋蟀的生活习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增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