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营养要均衡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营养要均衡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简介

《营养要均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深刻理解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明确搭配膳食对于保证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掌握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的原则,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食物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学会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信息以及集体研讨的方式,获取关于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关系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科学地搭配菜品。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饮食进行反思和调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实现均衡膳食,掌握搭配膳食的方法和原则。
帮助学生学会合理搭配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学生对营养均衡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够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膳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营养均衡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生活行为,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巧虎与食物的争吵、分析自己的饮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营养均衡的概念、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表、分析数据等方式,自主探究营养均衡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记录 “一天的食物” 卡片、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笔。
提前了解一些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能。
教师准备:
“平衡膳食宝塔” 资料与挂图、符合营养均衡的真实食物与图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准备一些食品成分表、健康饮食宣传资料。
设计并打印详细的小组讨论记录表、课堂练习试卷、学习评价表等教学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巧虎吃饭的视频,视频中巧虎与各种食物发生激烈争吵,每个食物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巧虎和食物们正在争吵,到底谁对谁错呢?你认为怎样吃才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角色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仅是为了吃饱,更是为了获得丰富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那怎么吃才能更有利于健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营养要均衡》的知识。”(板书课题:营养要均衡)
(二)知识讲解,认识营养均衡的概念
提问学生:“怎样吃才是营养均衡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是不是每天都要进食大量的食物,才能获得大量的营养呢?各种营养摄入的量是否要一样多呢?” 引导学生思考营养均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回答后,教师摘录关键词,如:全面、适量、搭配、平均等,并进一步解释营养均衡的含义:“营养均衡是指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要符合一定的比例,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
教师通过图片、案例等方式,介绍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如糖类提供能量、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等的主要成分、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营养成分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 “营养要均衡” 这个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营养均衡的初步认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猜想。例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营养均衡?
哪些食物富含哪些营养成分?
怎样搭配食物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本小组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后续探究的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对于 “如何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营养均衡?”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判断,如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等。
(四)实验探究一:阅读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教师出示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资料与挂图,向学生介绍 “平衡膳食宝塔” 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同学们要按比例进行适当调整。”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平衡膳食宝塔”:“大家带着两个问题来阅读‘平衡膳食宝塔’:(1)‘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2)‘平衡膳食宝塔’分为几层?每一层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 “平衡膳食宝塔” 资料与挂图,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
交流研讨:
问题(1):一天的食物种类有全谷物和杂豆、蔬菜类、水果类、蛋类、水产品类等。分别是糖类(提供能量)、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等主要成分,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脂肪(提供能量)和无机盐(调节身体机能)。
问题(2):分为五层。下面是第一层,最上面是第五层。这些食物的消化吸收都离不开水,所以 “平衡膳食宝塔” 里特别强调了,一天要喝水 1500~1700 毫升。“平衡膳食宝塔” 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提供能量的糖类食物占有量最多,强调每天各种食物的摄入量。
教师结合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需食物的量,如展示一些不同重量的谷物、蔬菜、水果等,让学生感受 “平衡膳食宝塔” 中食物量的概念。
(五)实验探究二:自己一天的食物符合营养均衡吗?
教师布置任务:“对应‘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名称,把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卡摆好。看一看,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思考自己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
学生活动,将自己 “一天的食物” 记录卡按照 “平衡膳食宝塔” 的分类进行摆放,进行自我反思和分析。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交流研讨:
问题(1):按照 “平衡膳食宝塔”,看看这位同学食物的摆放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互相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问题(2):按照 “平衡膳食宝塔” 的种类,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全面?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饮食中是否缺少某些食物种类,以及如何补充。
问题(3):自己一天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食物摄入量与 “平衡膳食宝塔” 的推荐量,分析差距和原因。
(六)研讨交流一: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
教师提出要求:“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你可以保留符合‘平衡膳食宝塔’的食物卡片,舍弃食物量超出的食物卡片,对需要修改食物量或增加食物种类的用红色笔写在白纸上。”
学生活动,根据 “平衡膳食宝塔” 的要求,对自己一天的食物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
请几位学生展示研讨:“我” 对自己一天的食物量如何进行调整的,然后请其他同学从食物种类和数量上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评价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营养均衡的概念和方法。
(七)研讨交流二:分析食品成分表
教师出示一些食品成分表,如酸奶、果粒橙、可口可乐等的成分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我发现有的同学特别喜欢吃甜的食物和饮料,比如蛋糕、点心,或者喝一些饮料,你们在购买它们的时候知道它的含糖量是多少吗?其实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也获得。下面,我们就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方糖来说吧……”
教师详细讲解如何分析食品成分表,如介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计算食品中的含糖量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食品成分表中的信息,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均衡,以及含糖量、脂肪量等是否过高。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度食用含糖饮料等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养成看食品成分表的好习惯。
(八)拓展延伸,制定膳食营养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让我们的身体长期保持营养均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膳食搭配原则,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更多的条件。比如,这几天手指脱皮了,是否要增加相关的维生素?这几天运动量比较大,是否要考虑增加富含糖类的食物……”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 “我的膳食营养原则”。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考虑自己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运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膳食营养原则。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制定的膳食营养原则。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将制定的膳食营养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九)课堂总结,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营养均衡的概念、“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的内容、如何判断自己的饮食是否营养均衡、调整饮食的方法、分析食品成分表的意义、制定膳食营养原则等方面。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营养要均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将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营养均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提醒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传播给身边的人,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营养均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搭配膳食的方法和原则,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分析食品成分表的环节,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今后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