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上册 学期 秋季课题 学画中国画(二)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欣赏,理解我国江山锦绣,给山水画创作创造了条件,而山石是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且因地域差异,造就了山石地貌的不同,也造就了画家们创造出不同的皴法表现山石的纹理质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 学生能够利用美术术语对山水画作品进行赏析,表达对作品的思考,感受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对山水画的喜爱之情,增强文化信心,勇担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再者,能够针对自己喜爱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基本的资料收集、整合,向他人介绍。【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学生通过对比欣赏不同的山石,学生能初步掌握用“勾、皴、染、点”等技法表现山石,理解皴法的分类、应用,且皴法是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并完成山石的练习。【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美术表现】 学生通过欣赏山水画作品,能够理解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和“三远”构图法,理解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不仅是空间美学的“远”,更是人生境界的“远”,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临摹或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学习刻画山石的基本技法,掌握“勾、皴、染、点”等技法表现山石,理解皴法的历史意义。 欣赏山水画作品,感受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理解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以及“三远”构图法。 教学难点: 1. 对山石皴法的理解和应用。2. 完成一幅抒发情感的山水画作品。教学过程活动一:出示《中国山水》的动态视频,学生欣赏我国锦绣的江山。 古今画家留下许多珍贵的山水画作品。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离不开画家对山石的刻画,山石是山水画的重要元素,是画家形成风格的基础。 活动二:出示《富春山居图》、《踏歌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山石地貌,说说感受。 《踏歌图》的山体陡峭,山石棱角分明,质感坚硬,给人一种苍劲豪迈感。而《富春山居图》中虽也有高山,但是它是缓缓的升起又远远的延伸而去,山石较为圆润,看起来温婉秀丽。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方山体差异大,北方总体山势陡峭,面貌粗犷,给人苍劲厚重之感,南方总体山势平缓,地貌圆润,给人温婉细腻之感。《踏歌图》描绘的是北方的山,《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南方的山。 活动三:放大观察两幅作品的山石,看看两位画家如何表现山石的纹理质感?。 《踏歌图》中表现山石质感纹理的块面像被刀劈开似的,而《富春山居图》中表现山石质感纹理的线条错落有致。在山水画当中这种表现山石、树木肌理的技法被称为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以及树木表皮肌理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 在中国山水画中,皴法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随着中国画不断的发展,千百年来与皴法已经基本演化成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语言,它不仅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那皴法有哪些呢?画家们根据其形状给皴法取了各种生动形象的名字。皴法名目繁多,根据皴法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 点皴、线皴和面皴。 皴法需要根据山石结构中阴阳凹凸进行皴擦,使之变得厚重并富有体积感。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山石的立体结构,前人总结出“石分三面”的要诀,。 活动四:出示山石示范视频:讲解山石勾皴染点的绘画步骤、斧劈皴的画法,学生练习。 活动五: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感受画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中国的山水画家们为山川代言,借景抒情,以自然风光为描绘对象,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表现空间的构图方法,表现山川树木的笔墨技法和各种皴法,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于笔端,物我交融,使得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画被赋予了耐人寻味的意境,给人以广阔的遐想天地。 活动六:《富春山居图》,为什么可以达到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吗? 山水画的构图亦称布局、章法,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山水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将“散点透视”分解为山水画的“三远”透视法。他在文中详解为“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即+仰视、+俯视、+平视。 学生欣赏“三远”法构图作品。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不仅是空间美学的“远”,更是人生境界的“远”。 活动七: 出示临摹山水画作品的步骤视频,学生练习。 课后延伸: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国粹的重任。我们不单单要学会山水画的技法,更是要汲取山水画内在的精神营养,升华自己。 课后建议学生多欣赏不同时代的山水画作品,多观察美丽的自然山水,尝试临摹或写生山水画作品,感受笔墨情趣,抒发情感。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