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一、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风格。
3、体会孟子散文气势充沛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点
1、孟子“仁政”思想在课文中的具体内容。
2、积累几个常用实词的用法和固定句式。
四、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思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初中学过一篇孟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取胜之道”有三,请问,是哪一篇文章
生(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师: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三种办法?
生(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在这三者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人和
师:很好。“人和”在课文中的表现是什么呢
生: (一时沉默)
师:该是“得道多助”吧。(生:点头)。“道”是什么呢 “道”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王道”。所谓“得道”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能行王道”。大家翻开书,自己诵读课文,然后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的。
[反思:用旧课文导入新课文,可说是一种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是不断积累字、词、句、段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有所比较、感悟,这主要是靠诵读来贯穿教学过程。不足之处是应该指出学生的第一个回答是不完全合乎要求的,应该答成:“天时、地利、人和。” ]
师:(学生诵读完后)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行王道”的具体内容
生:“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未之有也”两个段落。
[反思: 这两段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学生也极容易找出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迅速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师:先请大家齐读第五段“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然后参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读懂。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然后在黑板上解释几个难懂的词语。)
解释几个重要词语:1、胜:本义是“任也”,能承担,能承受,比如“胜任愉快”。 ①尽,如“数不胜数”,“不胜枚举”。②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③胜利,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百战百胜”
2、数:cù“密”的意思,与“疏”相对
3、是:①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是进亦忧,退亦忧”②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听”② 判断词,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这一段大意是说“王道之始”,孟子把尊重自然规律,让人民具有物质生活保障,称为“王道之始”,即国家长治久安之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为什么这是“王道之始”呢 (停顿片刻) 因为“王道”以得民心为本,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则得民心。
师:齐读本段,问:这一段作者连用了五个“也”字,如删去“也”字好不好?
(不好,用“也”字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体现出孟子散文极有气势的特点)
师:好,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注意其语气、节奏。
(学生读完后)前面是写“王道之始”,那么“王道之成”如何呢 现在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读完后参考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它。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在黑板上解释难懂词语)
解释几个重要词语:1、树:种植,动词,引申为培养,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2、衣:穿,动词,如“富贵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变化为成语“衣锦还乡”
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文言文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如“狼未之知也”。
师:这一段是论“王道之成”,是先制民产而后行教化。那么,“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要做
生(齐):发展生产和教育。
[反思:文言文教学,流行的是“串讲”。我们不能一味反对串讲,但就一篇浅易的文言文来说,一字不漏地解释、翻译,既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又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可谓得不偿失。《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目标”中的“阅读和鉴赏”涉及阅读教学内容部分的第九条说:“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它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仅要求“了解”,强调“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即意味着将文言词法、句法与具体的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因此,在词语教学中,与成语结合起来,与现代语言联系起来,与初中学过的句子结合起来,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的。]
师:本段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士”时全用“矣”字,又表现出怎样的意味?
(将一幅理想的前景,渲染得有声有色)
再次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来。
[反思:多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之一。而只有触摸到课文的文气、文势、文法的朗读才是好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气,领悟主旨,又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朗读的效果。]
师: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大家谈谈,你是怎样认识孟子的这一提法的
生(1) :他的提法符合今天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生(2):好像也是说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谈道德意识。
生(3):符合政治书上讲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生(4):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然后再发展林业牧业渔业。
生(5):教育兴国。
[反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惊奇的,我们不应忽略老师平时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也不要忽略学生的认识、理解、记忆等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涉及阅读教学内容的第八条是这样表述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蕴涵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一提法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我们以往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的答案非常丰富,也很不错。孟子的观点与今天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可持续发展”看起来确实有相似之处。在物质文明方面,他认为首先解决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农林牧渔并举,发展多种经济,从而达到“衣帛食肉”;在精神文明方面,他要求在“富民”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大力兴办教育。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从温饱达到小康,这是孟子为梁惠王开的治国良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也是孟子心目中的盛世蓝图。当然,我们应该注意,他的这一目标和我们今天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可持续发展”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比如,孟子的“仁民而爱物”观是以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发展为宗旨的。我们今天讲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以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为前提,以人类永续生存为核心,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反思:文言文教学,有时可以“大而化之”,即课内注意对文言文做适量的现代解读,课外引用或补充一些相关知识,让学生懂得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情感,汲取其中的精华,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阅读过程,不仅仅在于你听懂了老师的讲解,重要的是你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发现。阅读的创造性、美感、愉悦就在这里。]
师: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照应开头的 比如“罪岁”照应开头的……
生:“河内凶”,“河东凶亦然”。
师:是的,“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
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师:好。在这里,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来驳斥梁惠王所谓的“尽心”的
生:比喻。
师:怎样运用比喻?
生:“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是一样荒唐。
师:是的,由此可见,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论证 怎样来论证的
生:第二自然段。用“五十步笑百步”来论证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一样。
解释句式: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2:……直……耳,是……也:“只不过……罢了,这也是……”
师:好。这一比喻论证,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统治者的做法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而实质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批评他的做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暗示应该施仁政,行王道,巧妙过渡到下段。这个比喻论证非常形象,好比我们的考试,甲得了30分,乙得了50分,以50分笑30分,如何 用课文的话来说,是(停顿,与学生一齐)“不可,直不五十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反思:学以致用。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又加深理解,打破文言与白话的隔膜,激活语言,增进修养,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只有学了,会用了,才算真正掌握了这种语言。用文言表达现代内容,给学生新鲜感、自信感。偶而试之,倒也有趣。]
师: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势不可挡,这与作者善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有很大的关系,请同学们在课后结合初中学过的和今天学习的以及语文读本上的孟子的文章,找出些例子来分析一下。同时,请同学们课后好好背诵这篇课文。(下课)
[反思:如果说初中文言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过关的话,那么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继续抓好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艺术风格,从整体上去读懂文本。有人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形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所谓“死于章句”,在文言文教学的语境里,是指死扣字词,不见文章、文学、文化,或者说不是把文言文当做一篇活生生的“作品”而是当做孤立的“语言材料”来教学;所谓“废于清议”,是指架空文本,架空语言,侈谈文学、文化,结果没有读懂多少文章,只是得到抽象空玄的人文思想的“碎片”。如何把语言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完美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