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课件(3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课件(3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思想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本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规律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联系
树、土壤、水分、养料、阳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
发展
正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构成
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2.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4.辩证的否定?
5.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1-36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
议题一
事物发展的实质、特点
天圆
地方
地心说
日心说
宇宙无边无际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情境探究
思考: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人的出现
1.发展的普遍性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
方法论
世界上一切事物
都是变化发展的
思考:发展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
袁世凯称帝
新中国成立
中国进入新时代
倒退下降的变化
前进上升的变化
发展
2. 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动
变化
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既有上升的、前进的
也有下降的、后退的
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
(1)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提醒: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而倒退的下降的运动变化不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1、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2、小蝌蚪变成青蛙
3、候鸟迁徙
4、环境破坏,鸟类减少
5、气温由10度上升为15度
6、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7、1G,2G,3G,4G,5G时代
运动、变化
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
发展
发展
新冠病毒
新骗局
新能源
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第一代手机(1G)
第二代手机(2G)
第三代手机(3G)
第四代手机(4G、5G)
(2)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生命力
具有远大前途
符合历史趋势
反映社会进步
符合人民利益
①从含义上看
复 兴 号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绿 皮 火 车
新、旧事物标准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

旧事物

新事物

旧事物

1.电脑算命,网络传销
2.新能源汽车
3.新冠病毒
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仅57名党员
5.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
新事物
旧事物
旧事物
新事物
判断:以下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旧事物
不能以形式的新旧来判断
新出现的事物 ≠ 新事物
不能以力量的强弱来判断
区分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
①新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因素→外形笨重,功能简单
汲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手机通讯联络功能
增添——旧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速度更快、屏幕更大更清晰、功能更强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结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要有创新精神,支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议题二
事物发展的状态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吃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就吃,吃到一半,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的嘴巴,一面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是白白地浪费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会吃饱,我应该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愚人吃饼》
思考:大肚汉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错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没有认识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含义 特点 呈现的状态 结果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 或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统一、相持、 平衡和静止 事物还是自身,性质没有改变,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 A还是A)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事物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A变成B)
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静止状态
运动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
质变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秃头论证
原理:
思考:质变后就停止了吗?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螺旋式上升)
原理:
量变
质变
新的量变
新的质变
……
事物的发展: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此处可输入您需要的内容,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坚持适度的原则。
两种方向
正向(变好)
负向(变坏)
量变
质变
新的量变
新的质变
……
拓展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1. 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引起质变。
2.事物总体数量不变,场所的变更(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
例:水的温度升至100℃,出现沸腾和汽化;温度降至零下,水变成固态冰。
例:
碳元素
石墨变金刚石
总结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议题三
事物发展的趋势
想一想:这些古诗词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道理?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阳光总在风雨后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旁边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驶过,枯树前头一望无际的树木枝青叶绿,欣欣向荣。这两句诗现在用来比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并不奇怪,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前进;进步的、革命的事物是在同没落、腐朽的事物斗争中成长的。“万木春”喻示美好的希望和前程,比喻新生事物蓬勃成长。
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这两句诗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预示着旧事物的消逝与毁灭、新事物的诞生,蕴含了新旧更替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些古诗共同揭示了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的哲学道理,传递出对事物发展前景的信心,启示我们要乐观积极地面对困难,勇于迎接前进道路上的挑战。
2.事物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可以理解为包含了肯定的否定,也就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即哲学上所讲的辩证否定观。
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2.事物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克服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
③辩证否定的特点: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产生了新事物)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扬弃≠抛弃
拓展:区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自我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的结果  (外在否定)
事物的变化是外力强加的结果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 要么简单否定一切,
要么简单肯定一切。
否定与发展、联系的关系 既是发展的环节, 又是联系的环节。 是联系的中断和发展的停止
含义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质 “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方法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反对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观
2.事物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专制 VS 民主
总结: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方法论】
①任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注意:
事物发展总趋势(方向):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事物发展的途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趋势:每一具体阶段或每一步的方向
所以,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普遍性: 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
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状态/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4.趋势: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5.根本途径:辩证否定(实质: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6.联系与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7.根本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8.原因:内因和外因
全面把握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永恒发展)
课堂小结
发展的
普遍性原理
发展的实质
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
的发展观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特点、呈现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方法论
发展的状态(形式)
发展的前途和道路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认识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C。漫画中兔子在领奖台用放大镜找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的差距,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质变,没看到事物的量变,①排除。
兔子只看到了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客观事实的不同,但没考虑到这“质”的不同背后归根结底在于“量”的积累不同,所以兔子看问题只是抓住了结果的客观实在性,却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②③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是强调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无关,④排除。
1. (2024.吉林高考)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漫画(图)描绘了比赛结束后兔子在领奖台“找差距”的情境。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 )
①只看到事物的量变,没看到事物的质变 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③只看到事物的实在性,没看到其生成性 ④只看到事物变化的外因,没看到其内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真题演练
C
2. (2021·全国乙,2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习近平在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上论述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
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②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中发展进步的 
③困难越多、挫折越大,越有利于新事物的成长 
④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限是由矛盾的同一性确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新事物发展的途径与趋势的相关知识,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困难越多、挫折越大,越有利于新事物的成长”说法太片面,③排除。④观点错误,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限是由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确定的,排除。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
真题演练
A
3. (2022·湖南,14)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这表明( )
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敢于超越事物发展的规律 
②面对挫折与考验,我们要懂得冷静思考、量力而行 
③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 
④我们要树牢底线思维,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超越规律,①错误;“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这表明面对挫折与考验,我们要懂得冷静思考、量力而行,树牢底线思维,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而未涉及“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③不符合题意。
真题演练
C
4.(2021·山东高考)1956年2月,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时只有50多名党员,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中,发展成为拥有9 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由“简”到“巨”的事实证明了( )
①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②凡是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④量变向质变的转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如果不符合时代大势依旧会灭亡,②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国共产党由“简”到“巨”,未提到有关人的活动,④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说明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充满生机与活力,①正确。中国共产党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党员数量的增加,说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真题演练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