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1.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通过了解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炎黄联盟和华夏族的形成,知道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理解禅让制的含义;了解大禹的优秀品质;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炎黄联盟和华夏族的形成、禅让制。
教学难点:我国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黄帝陵祭祖、祭拜炎帝图片。
 
教师提问:为什么黄帝和炎帝受到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对黄帝和炎帝的祭奠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导入: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毛泽东赞叹道:“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从各地赶来祭拜黄帝、炎帝,以寄托念祖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探讨上述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叙述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过程。
(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1)时间:大约在5 000多年前。过程:①大约在5 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②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形成了早期国家。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 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材料二 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教师提问:(1)结合材料一和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出你对良渚文化的认识。
(2)概括你从材料二中得到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1)良渚古城规模宏大;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明显;良渚文明借助神权管理国家;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2)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2.结合教材内容,请你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做一简介,并回答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什么特征。
提示:(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 300—4 300年。古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北面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说明良渚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此考古发现证实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 300—4 000年。墓中随葬器物的不同,以及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此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文明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 000年左右,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 000多年,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三)远古的传说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简要概括华夏族的由来,并指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提示: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展示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提示: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教师过渡: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三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教师提问:(1)何为禅让制?
(2)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1)含义: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2)实质:民主推选联盟首领(原始民主)。
4.展示材料:《史记·夏本纪》记载:“(他)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教师可以请同学讲述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5.情境设置:如果你是负责推荐的人,请你为尧、舜、禹写一段推荐词。
提示:我负责推荐尧:他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关注民生,急流勇退,为后来人打下坚实基础,也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我负责推荐舜:他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兢兢业业,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贯彻始终。
我负责推荐禹:他率领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舍身忘我,为民谋福祉;他以民为本,敢为天下先,不惧挑战,迎难而上,总结教训,疏导治洪,过家门不入,终消水患,在他身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6.课堂探究小游戏: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用纸写好一个小故事,传给第一个学生,第一个学生看过之后小声讲给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告诉第三个学生,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学生讲出他所听到的故事,老师最后把原本的小故事说出来,学生对比一下老师最初的故事和最后一个学生听到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由此来让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的差异。
教师总结、归纳:远古传说指的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远古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如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而历史事实则是指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远古传说固然存在着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不能把传说等同于史实,但也要学会从传说中分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客观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以及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了解了禅让制以及尧舜禹的优秀品质。先人身上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进取精神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通过史料,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对传说中的尧舜禹有直观的了解。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远古传说和史实作出初步的比较,通过玩游戏,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学会区分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