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势力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年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势力范围主要在北方
蜀 刘备 成都 221—263年 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
吴 孙权 建业 229—280年
2.西晋
(1)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4)灭亡
原因:①五胡内迁: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等。
②八王之乱。
结果: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迭
朝代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东晋 司马睿 建康 317—420年
南朝(宋、齐、梁、陈) 420年,刘裕夺取晋朝皇位,改国号宋。 420—589年
2.政治特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经济特点:江南的开发
背景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民族交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族交融。
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后来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各民族交流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概念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时间 304—439年
政权特点 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变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2.前秦短暂统一北方
(1)前秦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2)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3.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背景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内容 (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改籍贯:迁都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3)穿汉服说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4)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5)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6)通婚: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北朝
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发展趋势: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特别提醒: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合称。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经济建设:广设仓库,积储丰富;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广设仓库 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兴建都城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暴政而亡
暴政表现: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暴政危害: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起义。
(3)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政治局面。
(2)内容
领域 内 容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文教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3.武周政治(武则天统治时期):高宗死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武周政治。
4.开元盛世
(1)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王朝达到了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2)内容
领域 内 容
经济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政治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军事 改革兵制
文教 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5.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 政 策
北方: 突厥、回纥 (1)战争: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2)设管辖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3)册封:唐玄宗时期,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东北: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会盟:唐蕃会盟,基本停止战争
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特别提醒: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战争、设管辖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等。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张;唐玄宗后期,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起兵,和其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边防空虚;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过程: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5.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合称为十国。
特别提醒: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政权分立,但由于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后周世宗改革:
背景: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清除五代弊政。
作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经济建设:广设仓库,积储丰富;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广设仓库 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仓库和义仓
兴建都城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贯通南北,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4.暴政而亡
(1)暴政表现: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2)暴政危害: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起义,隋朝灭亡。
(3)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
(1)含义: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政治局面。
(2)内容
领域 内容
经济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文教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3.武周政治(武则天统治时期)
高宗死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唐朝经济持续发展。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武周政治。
4.开元盛世
(1)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王朝达到了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2)内容
领域 内容
经济 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政治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军事 改革兵制
文教 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5.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 政 策
北方: 突厥、回纥 (1)战争: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获可汗;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2)设管辖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3)册封:唐玄宗时期,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东北: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 (2)会盟:唐蕃会盟,基本停止战争
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特别提醒: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主要包括战争、设管辖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等。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张;玄宗后期,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起兵,和其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边防空虚;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过程: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5.五代十国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合称为十国。
特别提醒: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政权分立,但由于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后周世宗改革:
背景: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清除五代弊政。
作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创立: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
(3)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对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4)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5)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科举制(隋朝至清末1905年)
(1)形成和完善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影响:
积极: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③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二、中枢政务机构
1.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②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③唐太宗:扩大宰相的任用范围。
④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2)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加强皇权。
(5)影响
①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1.租调制(魏晋时期)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为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租庸调制(唐初)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3.两税法(唐中后期)
(1)背景: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②均田制无法推行;
③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4)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意义
积极:①简化纳税名目,扩大纳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①土地兼并不受控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赋税的发展趋势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土地为主;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
(5)人头税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商业税逐渐加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