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2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
1.先秦有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荐举和功劳制等。
(1)西周至春秋,实行世官制,形成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采用荐举制、军功任官等。
2.西汉时,使用察举制
(1)标志: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孝廉
(2)选官依据: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品行)
(3)分类:常科,制科。
(4)评价: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开始: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
(3)选官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
(4)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考核办法
在中国古代,考核被称为“考课”“考绩”“考功”和“考效”。
秦汉采用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考核大多流于形式。
5.监察制度
(1)形成中央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国家最高监察官。
(2)汉武帝划分十三州,设置刺史,以巡行郡国。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
1.选官用官:采用科举制
(1)背景:门阀士族的没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与政治。
(2)形成: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两宋“取士不问家世”,发展完善。
(3)分类:制举,常举。
(4)选官依据:考试成绩(才学)
(5)评价: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2.考核制度
隋唐时归吏部负责。唐朝考核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宋朝考核称为“磨勘”。
3.监察办法
(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2)唐太宗划分十道,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3)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实行台谏合一。
三、明清时期
1.选官,采用科举制(八股取士)
(1)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乡试由各省主持,考中者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进士。
(2)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
2.考核制度
(1)明朝有考满和考察。考满由初考,再考和通考;考核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包括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察。
(2)清代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
3.监察制度
主要机构有督察院和六科,分别设有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四、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
1.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
2.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
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
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
1.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官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
4.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背景
1.中古后期,西欧国王和权贵凭个人的喜好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
2.17—18世纪,欧美国家都是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私相授受,导致乱象频发。
3.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政党分费制”出现许多弊端:腐败泛滥,政局不稳,行政效率低下。
4.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大,管理事务增多,机构设置增加。
5.“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
6.19世纪前期,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印度殖民政府的改革经验。
二、建立:英国——美国
1.18世纪初,英国规定除大臣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英国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两类政府官员:政务官,事务官(即文官)。
3.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考试。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官员的管理能力不满。
4.1870年6月,英国再次颁布法令,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5.1883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文官制度改革法案(即彭德尔顿法),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
三、特点: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
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
四、作用
1.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
2.确保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社会的稳定器。
3.“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4.保证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到了巨大作用。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后未能实行。
原因:西学的不断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
(2)1901年,实行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科举制。
表现在:乡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
(2)选官制度更新,录用新式学堂毕业生。
(3)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4)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
1.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运行机制。
(2)评价:基本没有实行,对后来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
(1)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3)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决定其能否留任。
3.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
(1)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2)来源: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度。
(3)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4)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到确立。
特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开放性和平等性更强。
(5)历史作用:1931-1948年,录取人员近300万人;弊端是任用私人现象比较严重。
三、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特点: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2.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