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 1.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成就;知道夏、商、西周时期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明;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和用途;了解金文的含义和内容。(历史解释)2.了解甲骨文的含义、记载内容;通过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通过甲骨文与汉字的猜字游戏,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知道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理解甲骨文与汉字之间的渊源。(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教学难点: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认识商代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中华世纪宝鼎图片(联合国五十华诞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由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教师提问:你知道鼎象征着什么吗?教师导入: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这个时期被称作“青铜文明”。除了青铜文明之外,夏商周时期在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方面还有哪些成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探究新知(一)天文、历法和医学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正文相关内容,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及历法成就。提示:(1)天文成就: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诗经》中有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这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2)历法成就:相传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2.展示材料:材料一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译文:上古的先民生病了,却不知道用药物来治疗。(于是)炎帝(神农氏)开始尝试百草的滋味,了解它们的寒、温、平、热等药性,辨别它们之间的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组方原则。(在此过程中, 他)曾经一天遇到了七十种毒,但都被他神奇地化解了。于是炎帝把他的观察用文字记下,记录药性用法,以便治疗百姓的疾病,医学之道就从此开始了。]——[清]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材料二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们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材料三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最早的探究生命规律、摄生和诊疗原则的综合性典籍。该书问世于战国时期,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以黄帝、岐伯、雷公等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人体生命医学规律,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教师提问:综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夏商周时期的医学成就。提示: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战国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二)甲骨文与青铜器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相关内容,并思考:什么是甲骨文?它记载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展示图片: 刻有文字的甲骨提示: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2.展示材料: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殷墟出土的甲骨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 500个,已经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教师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提示:①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②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多媒体出示材料和表格,讲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展示材料: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甲骨文造字方法象形 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假借 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 4.教师提问: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一些简单的、形象性强的,我们也能认识。下面我们玩个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多媒体出示下列表格,学生先猜一猜这些甲骨文在现代是哪些汉字,然后再由教师揭秘,并由教师介绍甲骨文的内容,分析其造字特点)甲骨文字形举例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指事字 假借字日 明 河 可 上 正 借为征田 从 萌 明 下 右 借为佑鱼 涉 洹 亘 本 兽 借为狩车 陟 盂 于 末 亦 借为夜 5.观看视频《甲骨文的发现》,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地位?提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教师过渡:其实,商周时期留下的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文明成就不止有甲骨文,还有闻名于世的青铜器。6.展示图片: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正文内容回答:青铜器有何特点?它的用途是什么?它成为了什么象征?提示: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种类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提示: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稀少,比较贵重。7.课堂活动:开展“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活动,初步了解四个精美的青铜器,理解青铜器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8.展示材料: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朝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教师提问:金文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内容包含哪些方面?提示: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9.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上面图片中的文物是哪一遗址出土的?它展现了哪一时期的文明?这一遗址还出土了哪些文物?与中原文明有何联系?师生共同归纳: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三)《诗经》和“楚辞”1.多媒体出示经典群舞《相和歌》,感受《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魅力!2.展示材料: 教师提问:请你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对《诗经》和《离骚》作一简要介绍。提示:《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新体诗歌,即“楚辞”,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拓展——端午节的由来: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楚国人不舍贤臣屈原,为避免屈原肉身被江鱼分食,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这个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端午习俗。三、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夏商周的科技与文化,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甲骨文和青铜文明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并由此而生出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本课属于文化范畴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周的科技与文化,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成就、甲骨文和青铜文明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本节课采取分析大量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本课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