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熟练解读句意。2、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熟练解读句意。2、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模式“激导”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步骤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说说“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故事?学生活动:请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学生讲述故事,其余学生补充)师:那大家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部典籍吗?(《孟子 · 梁惠王上》)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节选自《孟子 · 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熟悉故事,背诵课文:请一位同学背诵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相关段落。学生活动:齐声背诵课文前四段。激起疑问,研读课文:师:根据课文前四段我们知道,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孟子用来回答梁惠王心中的疑问的,那么请问,孟子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有没有回答梁惠王心中的疑问?(回答了)又是怎么回答的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翻译“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师:“这个道理”是怎样的道理?(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可以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逃跑五十步的那个人只不过是没有跑一百步那么远罢了,但一样的也是逃跑啊)追问:为什么呢?且让我们先来看看梁惠王心中的疑问是什么吧。梁惠王心中的疑问: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果)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梁惠王尽心治国的措施是怎样的吧。(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大家说说,梁惠王这样的治国之政和梁惠王所说的邻国之政本质上会有区别吗?(没有。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师:是啊,表面上看,梁惠王在治理自己的国政上确实“尽心焉耳矣”,然而,我们通过分析知道,这种所谓的“尽心”,本质上不过是将老百姓折腾来折腾去的虐民政策而已,哪里算得上是为老百姓着想呢?因此,孟子正告梁惠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大家说,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不是十分形象地指出了梁惠王的疑问的可笑之处?学生活动:齐声背诵前四段。师:孟子既然说梁惠王的治国之政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会比邻国多,那么,孟子有没有好的治国理政方案,来达成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有)什么方案?(实行王道)学生活动:齐声背诵课文第五、六段。师:孟子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他的“王道”主张的?(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实行王道,这就是孟子最基本的仁政主张。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强力推行者,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够有人采纳他的仁政主张。让我们来好好的认识孟子仁政的基本主张吧。问: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准是什么?(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让老百姓供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意的)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问:那又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成”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学生活动:背诵竞赛(女同学背诵“王道之始”的内容,男同学背诵”王道之成”的内容,看哪一组背诵得更流畅)探讨交流,深入课文: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实行王道的仁政主张和梁惠王的“移民政策”相比,是不是更能获得民心,从而达成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是)既然这是一个更好的治国理政的措施,那大家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仁政主张?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指名一二人汇报交流心得。师:梁惠王应该不会接受孟子的仁政主张。从课文中这样几处地方可以找到依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句末语气助词的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写出了梁惠王自矜自满之情,这样的君王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好的意见的。“王好战”可以看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源自于他好战的本心,一个好战的君王他的本性是自私的,很难以民为本,使民休养生息,因此,孟子的主张显然不符合梁惠王的心意,可以想像,他肯定是不会接受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句更可以让我们想到,梁惠王这个人是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错误归罪于荒年这类客观原因,而不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的人,要这样的人来接受仁政的主张,显然是不现实的。儒家的仁政思想最终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也成为历代帝王治国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当今社会,儒家的仁政思想已深入执政理念之中,并不断的赋予了新的内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读《孟子 · 梁惠王上》哦。布置作业:默写全文,思考孟子散文说理的艺术。教学后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自己二十多年前构建的“激导模式”来设计这堂公开课,进一步推广这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导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设定目标——激起疑问——练习反馈——指导评价——巩固达标”。首先,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比较主动,还没有教之前,科代表已组织课文的朗读背诵,不少的同学还能全部默写,因此,我摒弃了普通的教法,设计了这个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这个教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上,我把这样两个目标作为本堂课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熟练解读句意;2、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立上,我设置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熟悉故事,背诵课文;激起疑问,研读课文;探讨交流,深入课文;布置作业。几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通过“激疑”来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归学生,学生活动丰富,发言积极踊跃,形成了良好的课堂研读氛围。作为文言文教学,我始终把“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又把它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密切结合起来,不进行孤立的字词知识教学,而是把这些有机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重点语句的翻译:“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等,做到字字落实,不以注释代替翻译,养成良好的文言翻译习惯。如重点词语“如”“无”“直”“走”“养生丧死”“数罟”……,无不是在涉及到相关语句时即予以落实。课堂教学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对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很好落实。孟子的仁政思想非常丰富,这是首先要在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来的一个概念,让学生知道,“实行王道”只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方面,同时,适时的引入当今“仁政思想”已作为执政理念深入我们的党和政府的执政行为中,这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从而加深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倾听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发言,坚持以鼓励为主,同时,绝不只停留在鼓励的层面而不加以引导,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以保护,课堂气氛始终活泼而又严肃。值得一提的是,课前五分钟说话,这是一个与课堂教学并不好衔接的问题,我们年级组大多老师都坚持了课前说话训练,但个别老师可能不是很重视把课前说话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它们分割成了两个不相干的环节。这是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避免的。这一堂课,课前说话讲的是《论语》中“朋友”相关内容的一个演讲,在学生演讲完毕之后,我借着纠正错误读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顺势说到梁惠王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从而很好的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衔接。我认为,这一小小的改变教学设计,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这一堂课只是《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重点则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在“审美与创造”这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默写全文,思考孟子散文说理的艺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