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1.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2.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的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知道汉初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配乐诗歌《大风歌》视频。
《大风歌》的作者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意思是说: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刘邦是如何建立西汉的?又是怎样进行治理的?让我们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起来探寻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教师提问:秦朝灭亡后,定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2.教师讲述: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3.展示材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组织学生讨论:说说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提示:①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②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③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4.小组探究:列表归纳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区别。
提示: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5.课堂活动:
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现在有请历史情景剧组的同学们,为我们重现当时的历史。
活动:情景剧表演。
场景一:大殿之上。
刘邦:韩信、彭越,我已兑现诺言封你二人为楚王、梁王。你二人可还有什么要求?
韩信:我二人受诸王所托,请求您即位称帝。
刘邦:这可不行,能称帝的人都是贤人,绝非空言虚语之人所能,如此重任我可担当不了。
彭越:您就是贤人啊!
刘邦摇着手说:我出身低微,这事情还是过一阵子再说吧。
韩信: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啊。而且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天下又会变得不太平,您当了皇帝我们都会誓死效忠于您的!
刘邦: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黎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旁白:公元前202年,刘邦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场景二:庆功宴上。
旁白:刘邦称帝后不久,设酒席宴请群臣。
刘邦:诸位,你们一定不会欺骗我,能对我说实话。我问问大家,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了天下呢?
大臣:陛下攻城掠地之后知道与大家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而我会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一个范增,还不好好地任用,最终被我所擒。
教师过渡:刘邦建立西汉后,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展示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汉朝初期什么社会现象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汉初的统治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社会现象: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生活困苦。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时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师过渡:为了解决汉初的社会生产问题,西汉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
2.教师讲述:休养生息的含义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十一年)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正文内容,指出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提示: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措施:对内: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对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和平的环境。影响: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教师过渡:刘邦的继任者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三)“文景之治”
1.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文帝和景帝。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去世,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嫡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教师提问: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呢?
提示: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总结文帝、景帝巩固统治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提示:措施: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成效: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长安城初具规模;汉景帝时,边境贸易更加频繁。
教师过渡: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这些措施对汉朝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4.展示材料:
材料一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教师讲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5.教师提问: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启示:成由勤俭败由奢。现实意义:我们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以德治国。
6.小组讨论:读表并思考以下问题: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历史现象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秦朝、西汉农民负担对比
比较 秦朝 西汉
赋税 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文帝、景帝:三十税一
徭役 修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 汉高祖:相应地减免徭役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徭役
刑罚 死刑有十多种,有诛族、连坐 文帝、景帝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提示:①秦亡原因:统治者统治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力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兴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繁荣的治世局面。③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戒奢从简,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三、课堂小结
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文景时期的统治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政+秦末战乱

西汉建立,高祖吸取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文景之治”
本节课通过视频、文字史料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事实判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学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