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等,知道早期国家产生的条件及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特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理解其发现的重要意义;(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说出炎黄结成部落联盟的过程,知道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加深对民族交融的理解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知道尧舜禹的禅让。 (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典型代表、中华文明起源、部落联盟等史实。 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的关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 多媒体展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历史遗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 (2)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1.早期国家的产生 阅读教材,思考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1)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 (2)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和便利。 多媒体展示良渚古城遗址复原图 (3)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阅读教材,梳理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原因、表现。 2、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你能从以下考古发现,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二次备课1多媒体展示图片: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师介绍: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理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小结:师生共同概括早期国家的产生,多媒体展示成果。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结合教材P16内容,谈谈关于良渚古城,你有何发现?看图说史 观察下列图片并结合良渚古城视频,说说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良渚遗址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 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 2.陶寺遗址的概况 (1)时间:距今4300--4000年 (2)地点:山西襄汾 (3)结构构造:宫城、高等级建筑、观象台 (4)出土文物: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 (5)墓葬情况: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来源广泛;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6)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出现了宫城②都发现了墓葬③都发现了墓葬品共同价值:①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②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史(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实物史料 4、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观察左图,结合所学,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有什么特征?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多元性和一体性。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1)时间:五六千年前 (2)主要部落: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3)联盟形成过程:见多媒体 2、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华夏族的形成并非一族所成,是由多民族人民在劳动、生活,甚至战争中相互交融交流逐渐形成的,他们都为华夏族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禅让制 (1)含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二次备课2(2)实质:实质上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代表人物:尧、舜、禹 (4)多媒体展示尧舜禹的相关传说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禅让制的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5)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6)合作探究:你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竭尽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举献精神。 生答: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敢于创新;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敬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四、师生共同小结 五、拓展思维: 播放视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六、课堂反馈: 1.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北京人·打制石器生产生活 第二部河姆渡人·栽培水稻领先地位 第三部炎帝、黄帝·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第四部尧舜禹·众多故事世间流传 A.民族危机加剧 B.中华文明起源 C.西方文化传入 D.经济贸易发展 2.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私有制、阶级产生,最终国家形成,人类文明产生。人类文明产生之初() A.同一地点扩散,多元一体 B.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C.都是大河文明,专制集权 D.都是城邦国家,商业发达 3.在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中均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大型的贵族墓葬等遗迹。据此推断,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 A.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历史遗址分布广泛 D.最早出现贫富分化 4.考古学者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发现了大型建筑工程,并在墓地中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或体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这表明当时() A.产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 B.已出现原始农耕生活 C.普遍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D.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二次备课35.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组邮票的研究主题是( ) A.中华文明探源 B.古人类的起源 C.青铜文明灿烂 D.农耕技术成熟 6.《路史·前纪七》载:“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绍物开智,见转风之蓬不已者,于是作制乘车。”材料中被称作“轩辕氏”的是( ) A.炎帝B.黄帝 C.帝舜 D.大禹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