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古诗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考点串讲)-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5古诗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答题技巧)(考点串讲)-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中考点串讲
专题五:古诗文阅读


CONTENT
考点解读
知识归纳
典例引领
实战演练
2
3
4
1
5
新课标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2.常见题型
(1)诗歌鉴赏
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2)文言文阅读
①词语的理解:直接填空解释、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辨析、实词解释的正误选择。
②句子的翻译:考查课文篇目的句子,采分点主要是句中重要实词和句意。
③重点语句的默写填空。
④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考查写作技巧、理解概括、主旨情感。还出现了文意理解与分析的选择题。
⑤结合文章内容迁移运用:文言文的考查注重文本思想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如字词解释迁移到其他篇目,迁移到成语,文意理解题用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等。
2.命题趋势
近年来,从各省市中考语文卷子的古诗文测评中发现,试题命制趋势是从单篇文本测评到多文本组合测评,从纯粹考查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到凭借文言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总体上题型基本稳定,考查的能力点主要集中在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研读上。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鉴赏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步骤四:(抒什么情感)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三、语言赏析型
【提问方式】
(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
【答题步骤】
1.寻找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色彩词等等。
2.有运用表现手法的再赏表现手法。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三)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四)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技巧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 “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
“调”是调整语序;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
“删”是删去不译的。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一、《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
《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三、重点字词句理解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
(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4)太丘舍去 舍:舍弃
(5)去后乃至 乃:才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时间是正午时分。(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四、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4.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5.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7.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8.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二、《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二、解释划线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三、问题导读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案】“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答案】“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梳理,方法指导
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答案】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和“思”相结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孔子认为,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例(23-24七年级上·湖南怀化·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2.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1.B 2.诗句借助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这是描写大海的远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这几句诗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诗人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的雄伟和辽阔,营造出极其宏大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与日月星辰联系起来,赋予大海以生命和力量,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同时,这几句诗也让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例2(21-22七年级上·河北保定·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的前两句中“ ”和“ ”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渲染了 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 杨花 子规 无限悲凉、感伤 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意思对即可)
【解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子规”是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同时又是春天独特的景物,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
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从“子规啼”知,叫着“归去、归去”的子规,给人思乡之感。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友人分别之伤尽在其中。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
例.文言文阅读(23-24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荀巨伯探病友》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1)尊君在不 ;(2)相委而去 ;(3)值胡贼攻郡 ;(4)贼既至 ;(5)遂班军而还 。
2.下列“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相委而去 B.而入有义之国/人不知而不愠C.而敢独止/温故而知新 D.遂班军而还/不义而富且贵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4.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元方和荀巨伯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答案】
1. 同“否” 舍弃 适逢,正赶上 已经 于是,就
2.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1)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2)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4.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元方: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
(23-24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暑寒。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 阿鲁图《宋史》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限标一处)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至 不 知 饥 渴 暑 寒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去后乃至 ( )(2)元方入门不顾 ( ) (3)自是手不释卷 ( )(4)众皆弃去(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2)光持石击瓮,破之。 译文: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答案】
1.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至 /不 知 饥 渴 暑 寒 2. 才 回头看 放下 离开
3.(1)等你很久,你没到,已经离开了。(2)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缸,缸破了。
4.相同点:临大事,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点:【甲】文中元芳:方正,能言善辩,有礼有节,刚正,勇于维护自己以及父亲的尊严。
【乙】文中司马光:少年老成,爱读书,孜孜不倦,学习能力强,聪慧,善于分享。
(23-24七年级上·河北保定·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丁】王充市肆①博览
王充②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③,受业④太学⑤,师事班彪⑥。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⑧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⑨。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①市肆:市,集市。球,店铺。②王充:字仲任,东汉著名学者。③京师:首都。④受业:跟随老师学习。⑤大学:东汉时的最高学府。⑥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⑦博览:广泛地阅览。⑧辄:就。⑨屏居教授:隐居从事教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不亦说乎 说: (2)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 (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家 贫 无 书 常 游 洛 阳 市 肆 阅 所 卖 书 一 见 辄 能 诵 忆。4.做到乙文中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对我们有怎样的好处?5.从丁文王充读书的事迹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 同“悦”,愉快 竭尽自己的心力 喜爱,爱好
2.(1)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2)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3.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4.“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表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能够不断净化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在做事、交友和求学等方面获得进步。 5.示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灵活吸取各种知识,不死守章句,不拘泥于教条。
感 谢 聆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