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单元解读及大单元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秋季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单元解读及大单元教学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解读
一、单元课标解读
【导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内容要求】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理解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知道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知道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知道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史料实证 查阅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参观博物馆、观察相关文物图片,直观感受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果;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查阅史料,了解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查阅诸子百家的代表作品,理解和认识各学派学说的主要观点
时空观念 掌握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识读《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信息
历史解释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知道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辩证认识诸侯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培养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知道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 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对霸主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人格,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单元教材分析
【大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先秦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它开创的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东周时期,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列国纷争时期。残酷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各国竞相变法,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诸侯国改革促成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大线索梳理】
【大单元结构】
【阶段特征】
政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出现与崩溃;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国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大概念整合】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各个领域的主要表现。
经济 铁器牛耕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封建经济产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过各国变法最终确立下来
政治 诸侯争霸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先后在各诸侯国开展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变法)
军事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思想 社会的变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跃,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质疑和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民族
关系 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论从史出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灭亡 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不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
管仲改革、商鞅变法 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改革,都促进了各自诸侯国的发展 改革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甲骨文、青铜器、都江堰、百家争鸣 都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2.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与推广、春秋
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重难点分析
1. 西周的分封制和社会等级制度
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内容
作用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社会等级制度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特征 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经济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政治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称霸,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并出现了民族交融
政治 战国时期,一方面,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另一方面,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思想 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历史教学紧密相连,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让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活动共同生长。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从中华文明大视角认识第二单元的史实相对较难,需要教师逐级搭建阶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这一时期文明的发展。
五、单元课时安排
每课一课时,复习一课时,共六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