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生物圈是指( )A.被生命强烈改造了的地球表面B.在太阳系中,有别于其他行星的唯一圈层C.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地面以上100米或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2.风平浪静的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3.右图景观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震级为6.2级。下图为某地网友收到的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4.此次地震( )A.震源位于莫霍面以下 B.烈度与震中距成正比C.离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D.震中是震源的垂直投影5.关于地震预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预警是在地震之前 B.利用电波速度较快的特点C.地震预警就是预报 D.无法预警纵波到达的时间2024年5月12日,当地时间5时39分(北京时间19时39分),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沿岸近海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 )A.地核 B.地壳 C.软流层 D.上地幔7.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震源越深,震级就越小 B.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C.可以利用GIS技术精确预报 D.地震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超深孔地质钻探是指为研究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地质、矿藏等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程,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三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 )A.甲层上部 B.乙层上部 C.乙层顶部 D.丙层底部9.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 )A.高温的岩浆 B.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C.大量的硅铝物质 D.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10.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读右图,完成下题。11.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地壳、②一地幔、③一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12.据图判断,图中的X处可能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2022年10月6日,“十一”黄金周期间,黄果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万余人。图为“黄果树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小题。13.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4.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地球各圈层是独立发展演化的 B.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地球各圈层都是连续而规则的 D.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2022年1月1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卫星图像显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如图。同年11月11日18时48分在汤加群岛地区(西经172.05度,南纬19.25度)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此次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 B.地壳 C.软流层 D.地核17.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巨大烟雾柱)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18.2023年11月11日发生的汤加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 )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二、材料分析题1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玉树地震相关资料。材料二 图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图乙为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1)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_________波,B为_____________波,并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________。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_____(界面),说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面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______,在图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2)分别说出①、②所表示的不连续界面及各自上下相邻的圈层。(3)说出地震发生时,隆阳区人们经历的震感变化,并说明成因。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面以上100米或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是其核心部分。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条件不仅有生物圈还有水圈。故选C。2.答案:A解析: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能在三态中传播,因此海轮上只能感觉到纵波的影响,只上下颠簸.故选:A。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通过观察可知该景观图中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干米,陆壳絞厚,平均约为33干米,洋壳较薄,平均约为6干米,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发生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在陆地上,因此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而莫霍面以下为地幔,A错误;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震中距越大,当地破坏程度越小,烈度与震中距成反比B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C错误;震中在震源的正下方,是震源的垂直投影,D正确。故选D。5.答案:B解析: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利用电波传描速度快于地震波的特点,能提前感知灾害即将到来,进行的灾害预警,A错误,B正确。人们接收到地震预警后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但是不能准确的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C错误。纵波传描速度慢于电波,可以预警纵波到达时间,D说法错误。故选B。6.答案:D解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为17干米,地面至地下约17km处为地壳,地壳(莫霍面)以下至地下2900千米为地幔,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深度在地幔范围内,此类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因此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上地幔,D正确,ABC错误。故选D。7.答案:D解析:联系已学可知,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D正确,B错误;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与震源深度无关,A错误;地震不可能精确预报的,只能对其进行粗路的估计或者是预测,C错误。故选D。8.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图中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乙、丙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乙层顶部也是岩石组成的,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错误;软流层一般位于地幔的上部,B正确,D错误;故选B。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深12262米,没有到达全球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17km,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硅铝矿物主要存在于陆壳中,C正确。高温的岩浆位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错误。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存在于地核中,B错误。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于上地幔中,D错误。故选C。10.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以下,软流层的深度在80-400km之间,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软流层不分布地壳,排除A;上地幔一般位于莫霍面(陆地地下33千米)以下、地下670千米以上,因此软流层应位于上地幔顶部,因此熔岩主要分布在上地幔,B符合题意;下地幔大致在620千米以下,地核在2900千米以下,不是软流层所在圈层,排除C、D。故选B。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横坐标为深度,纵坐标为速度,可知甲为纵波,乙为横波根据材料,横波由①到②过程中消失,说明②为液态,是地球外核,①为固态,包含地壳和地慢,A错;无论横波还是纵波,在①层中的波速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快,B对;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乙波可以通过地慢,无法通过地球外核,D错故正确答案为B。1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经过X处,横波消失,说明②层为地球外核,X处为古登堡界面,正确答案为B。13.答案:C解析:图中大气体现的是大气圈,瀑布体现的是水圈,植被等体现了生物圈,岩石和土壤体现的是岩石圈,一共体现了四个地球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答案:A解析:该景观是“黄果树瀑布”,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属于水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答案:B解析:图示中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非独立发展,A错误,B正确;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C错误;地球外部圈层的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而非地球内部,D错误。故选B。1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下面,属于上地幔,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答案:D解析:火山灰物质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喷出地表之后进入大气圈,经过沉降过程落在地表,然后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在地表沉积,进入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答案:C解析: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km,海洋部分约5~10km,大陆部分约39~41km。汤加群岛位于南太平洋,本次地震震源深度40km,位于地壳以下,即地幔中,但远远没有到达深处的软流层(约80~400km深处)和地核(地下2900km至地心),C正确,ABD错误,故选C。19.答案:(1)地震波; 横; 纵;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A; (3)莫霍面;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从西向东递减); 地壳;解析:(1)地球内部的圈层,目前主要靠地震波来了解,图示A的传播速度比B慢,故判断为横波,B表示纵波。(2)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故玉树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的晚。(3)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界面上,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33千米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玉树海拔较高,故地壳应比较厚,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20.答案:(1)岩石圈 D E(2)①: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②: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3)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成因: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解析:(1)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在图中由D地壳、E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2)①是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地震波向下经过莫霍面时速度会突然加快。②是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横波向下传播经过古登堡面会突然消失。(3)由于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横波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所以当地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之后左右摇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