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简介

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 )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剖面构造
③土壤厚度
④土壤质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土壤由( )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生物
4.下列有关红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耕耘可以改变土壤结构 B.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C.适宜茶树等亚热带植物生长 D.成土母质中富含矿物有机质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②层为(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6.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8.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因为(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地处皖南的古徽州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历来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风昌盛而著称。自古以来,人们利用当地低山丘陵上生长的松树和油桐为原料制作徽墨。下图是皖南地区的景观图片。回答下列小题。
9.关于当地低山丘陵上的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A.母质为冲积物,土质黏重 B.淋溶作用强,土壤呈酸性
C.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D.物理风化作用强,土层厚
10.徽墨成为宣传皖南地区的符号,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 )
A.历史文化厚重 B.制墨原料丰富 C.水陆交通便利 D.销售市场广阔
11.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广泛分布着红色砂砾岩层。读图,据此,完成此题,武夷山( )
A.山麓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山麓自然土壤的性质偏酸性
C.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D.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1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题。
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是( )
①气候湿冷,有机质分解慢
②地形多样,湿地广布,土壤矿物质流失多
③永久冻土深厚,淋溶作用较弱
④草类根系茂密,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位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海拔大于1000米,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的理由是( )
A.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 B.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
C.降水多矿物质风化快 D.降水少有机质分解多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6.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南部某地年平均降水量为427mm,集中在6—9月,年蒸发量约1600mm。该地某研究断面由沙丘、接合部及草甸三个部位组成,接合部距离沙丘约300m,草甸距离接合部约380m。接合部盐碱活动较为剧烈,主要植被为羊草;草甸盐碱化严重,主要植被为盐地碱蓬。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左图为该研究断面各部位分布示意图,右图示意5—10月该研究断面不同部位0~300cm深度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情况。
17.指出该研究断面0~300cm深度各部位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关系,并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原因。
18.从土质和植被角度,分析上层土壤(0~10cm)中接合部土壤含水率高于草甸的原因。
19.指出该地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对当地区域发展的益处。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
2.答案:D
解析:本题突出考查学生掌握土壤概念的精准性。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正确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五大因素分别为生物、气候、地形、母质和时间因素。其中,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因此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故选D。
4.答案:D
解析:A、耕作是调节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A描述正确;B、陡坡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描述正确;C、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适宜茶树生长,C描述正确;D、根据材料可知,红壤有机质少,是因为成土母质中矿物有机质含量少造成,故D描述错误。题干要求选择描述不正确的,因此答案选择D。
5.答案:C
解析: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故选C。
6.答案:A
解析: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故选A。
7.答案:B
解析: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故选B。
8.答案:C
解析: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因为生物循环作用。故选C。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地处皖南的古徽州”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比较贫瘠,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土壤中铁、铝离子的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呈酸性,B正确,C错误;冲积物位于低洼地区,不在低山丘陵上,A错误;物理风化在日温差较大的内陆地区较显著,南方地区降水多,以化学、生物风化为主,D错误。
10.答案:A
解析:古徽州地区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制作徽墨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品质优良,徽墨作为当地特色文化宣传,利于打造皖南地区的符号,A正确;生产原料并非本地独有,B错误;当地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不明显,C错误;当地的销售市场有限,D错误。
11.答案:B
解析: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选项错误。武夷山广泛分布着红色砂砾岩层,土壤以红壤为主,性质偏酸性,B选项正确。武夷山位于第三级阶梯上,C选项错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南岭,D选项错误。故选B。
12.答案:A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寒带地区,气候湿冷,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机质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形平坦,湿地广布,地表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中的养分不易流失,②错误;纬度高,气温低,地下冻土层分布,有机质淋溶作用较弱,③正确;该地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有机质分解慢,④错误。因此①③正确,即A正确。故选A。
13.答案:B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据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关系(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气温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大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大,故两者的相关性主要以高海拔区域为主,其中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强;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小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大,两者的相关性主要以低海拔区域为主,其中也是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强;因此土壤有机碳和气候相关性最强的是夏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观察图中大于1000m的系数变化可知,秦巴山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植物生长茂盛,后期的枯枝落叶更多,土壤获得的有机碳更多,因此呈正相关,故A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淋溶性越强,导致土壤有机碳进入水中并流失,呈现负相关,故B错误,气温越高,对物质的分解作用越强,矿物质风化速度越快,有机碳也流失越快,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越少,呈现负相关,故CD错误;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所学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A正确;地形和降水与土壤有机质没有直接相关性,BC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主要来源,D错误。故选A。
16.答案:D
解析:读图a可知,甲图淋溶层最厚,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乙图无淋溶层,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丙图淋溶层适中,是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该地区发育着草原土壤。读图b可知,森林表层枯枝落叶多,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但下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少,可以判断Ⅰ为草原土壤,Ⅱ为森林土壤。故丙对应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答案:大小关系:草甸>沙丘>接合部。原因:草甸地势低,植被数量较多,能够聚集较多的雨水,因此平均土壤含水率最高;沙丘的土壤比较松散,孔隙较大,有利于雨水下渗,但表层水分蒸发较强,因此平均土壤含水率低于草甸;接合部盐碱活动较为剧烈,土壤板结,水分下渗困难,多集中于表层土壤,因此平均土壤含水率最低。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素。据图可知,该地0~300cm深度各部位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关系是草甸>沙丘>接合部。原因应从水的收入与支出两个角度分析。从收入方面看,三个部位,草甸地势最为低平且植被数量较多,有利于汇集径流,故平均土壤含水率最高;从支出方面看,沙丘下渗量大,表层蒸发量较接合部小,而接合部水分多集中在表层,下渗困难,因此蒸发量大,进而导致沙丘平均土壤含水率大于接合部。
18.答案:接合部植被覆盖率低,植物吸收和蒸腾作用较弱,盐碱活动剧烈,土壤板结,水分不易下渗,表层土壤含水率较高;草甸植被较丰富,根系较浅,吸收水分较多,土壤孔隙大,水分下渗量较多,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素。由图可知,接合部为沙丘和草甸的过渡地带,植被覆盖率较低,植物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较弱,接合部盐碱活动剧烈,土壤板结,水分不易下渗,表层土壤含水率高;草甸植被较丰富,根系吸收表层土壤的水分较多,且水分因土壤孔隙较大下渗多,表层土壤含水率低。
19.答案: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供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利用荒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农作物的种植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有利于缓解土壤盐碱化,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发展。据材料“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可知,部分草甸被开星成农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供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草甸区域曾经为荒地,部分草甸被开垦成农田,充分利用了原来的荒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农作物的种植增加了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抑制了盐碱活动,有利于缓解盐碱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