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情感表达七年级上册新闻热点:2024年的一些国家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一些其他国家动乱图片2024年的中国,你觉得自己生活在中国幸福吗?曾经我们国家也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日子,我们能有现在的幸福,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矢志不渝,为中国人们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和牺牲,才让我们祖国不再有战争,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思考:1.你知道中国有那些革命英雄?2.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哪一些方式去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绘画雕塑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等,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展现革命情怀,凝聚精神伟力,用具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歌颂革命精神,美术作品中同时也能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欣赏作品,体会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创作表达革命情感。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2015年 吴为山作品以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人物以不同姿态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人桥(版画)1948年 古元艺术不是对生活的照搬照抄,是艺术家通过提炼、加工等手法,通过构图、造型、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让作品更能触动人心。描述:以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在炮火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队伍前进。分析:作品以黑色为主,套以红色、绿色,层次分明,疏密得当,造型概括,富有动感。解释:作品表现出了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场景,映照出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奋勇渡江的精神。评价: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革命性的经典之作。《送别》(油画 靳尚谊)作品出现那些人物?他们在哪里?你能说出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吗?美术作品赏析方法:1.描述:2.分析:3.解释:4.评价: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及农民,以中央红军长征为题材画面通过“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凸显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生动的刻画出红军长征前与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送别》是靳尚谊早期油画作品,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表现长征题材的重要作品。高视点、多人物构图,暗灰色色调。《送别》(油画 靳尚谊)画面中有哪些内容?转站陕北(中国画) 1956年 石鲁历史背景:1946年,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开始进攻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党中央告别延安,转战陕北。转站陕北(中国画) 1956年 石鲁描述:初生的太阳染红群山,毛泽东置于雄伟壮观的高山之巅,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凝思。分析:1.画面运用了高远和深远的构图方法。色调温暖,运用了大量赭石和朱砂。高远深远2.远景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营造出深远辽阔的意境。3.中景运用人物处于画面视觉中心点,展现出顶天立地的豪迈气魄。4.近景山体雄伟而结实,笔墨厚重,线条刚劲有力,刚柔对比。转站陕北(中国画) 1956年 石鲁解释:作品以连绵不绝、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衬托出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沉着坚定,寓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转站陕北(中国画) 1956年 石鲁评价: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一条道路。了解《转站陕北》艺术创造过程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品如何表达革命情感?课堂实践:(小组讨论)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表达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国画)李可染欣赏一幅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其中的蕴含的革命情感。(300字分析)课后作业总结我们通过欣赏和评述,了解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一幅幅具有革命情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记录,更是画家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共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继续关注和传承革命文化,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