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日月明 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一年级 第一学期教学目标 ⒈ 认识“明、力”等9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会写“木、林、土、力”4个字。 ⒉ 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 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产生自主识字的热情。本课教学的 重难点 重点: ⒈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⒉ 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难点: 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入学准备期和两个月的语文学习,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教师在设计教与学的方法及制作课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充分发挥媒体直观、生动的特点,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调动学生有意识的注意;通过动态呈现“会意字”构字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产生自主识字的热情。教学环节 活动目标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媒体功能应用 及分析一.引入 ⒈读准课题,认读生字“明”,认识新偏旁。 ⒉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初步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⒈认识生字“明”,读准后鼻音。 ⒉认识“日字旁”。 ⒊了解会意字“明”的构字特点。 ⒈读课题,正音。 ⒉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明”,并理解“明”字的意思。交流,梳理小结: ⑴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明”的字形,“日”加“月”,组成“明”。 ⑵“明”的意思跟“日、月”有关系。“日”和“月”可以发出光芒,合在一起,“明”表示“明亮”。 ⑶口头组词:光明、明月、明天、明亮、灯火通明…… ⒊小结:“日”和“月”都是明亮的,聪明的古人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明”字。今天的课文里就藏着一些像“明”一样有趣的“会意字”。 媒体呈现“明”的拼音,后鼻韵母“íng”标红,有意识提醒学生注意,拼读时读准后鼻音。 媒体圈出“明”字左半部分的“日”,引导学生认识“日字旁”,发现“日”字做偏旁时字体要变小。 媒体直观演示“日”和“月”合二为一的动态过程。吸引学生有意识关注“明”字的构字特点。 媒体依次出示“日图”和“月图”,引导学生感受太阳的耀眼光芒和明月的皎洁光亮,体会“明”的字义。 媒体相机出示“明月”“天明”“灯火通明”词语图片,直观地帮助学生记字形、明字义。 媒体出示“古人造字图”和会意字“明”的构字过程,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二.新授 ⒈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认读生字。 ⒊强化“会意字”构字规律,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产生自主识字的热情。 ⒋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⒈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⒉认读“力、尘、从、众、双、木、林、森”8个生字。 ⒊强化“会意字”构字规律。 ⒈借助拼音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⒉课文中像“明”一样由其他字组合而成,并且表示的意思跟组合部分的字有关系的生字还有哪些?边看课文动画,边找边圈。 学生反馈。 ⒊依次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 ⒊学习、识记会意字。 ⑴认识“男”。 ①学习“力”:“刀”字中的撇出头就是“力”。拼读字音。口头给“力”组词:力气、用力、力量…… ②提问:为什么古人把“田”和“力”组合在一起,成为“男”字?小结:古时候男耕女织,在田里花很大力气干活的人,基本都是男的。 ⑵学习“小大尖,小土尘。” ①提示:“尖”和“尘”在书写时“小”字的变化。 ②点拨:一头大一头小就是“尖”,细微的土就是“尘”。 ③引导:生活中“尖”的东西还有哪些? 学生说一说,如尖塔、笔尖、剪刀……启发:这些物体都是一头小一头大,所以课文中说“小大尖”。 ④出示图片,让学生找一找图片中的灰尘。 ⑶学习“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 ①从: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跟,这就叫“从”。口头组词:跟从、随从、服从…… 众: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人,就是“众”。组词:众人、群众、观众…… ②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在其中找出新学的字“众”,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字。 ③木、林、森: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只有一棵树不能成为“森、林”。看图感受“森林”中众多的树木。 媒体播放课文动画,吸引学生关注课文中出现的“会意字”构字特点。 媒体依次圈出“明、男、尖、尘、从、众、林、森”8个会意字,帮助学生找对会意字,不漏圈。 媒体依次分组凸显(圈出)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生字,引导学生用归来识记的方法记住生字的读音。 媒体依次出示“男耕女织图”、“男人在田里劳动的图片”和“田”“力”两字合成“男”字的动态过程,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了解构字方法,理解字形和字义。 媒体演示,圈出“尖”和“尘”的上半部分,引起学生关注在书写“尖”和“尘”时“小”字中的“竖钩”要改成成“竖”这一变化。 媒体依次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尖尖的”物体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尖”的意思。 媒体依次出示“公路上灰尘飞扬”“车窗上的积灰”和“擦窗后手上有灰尘”的三幅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尘”的意思,同时记住“尘”的字形。 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和“众”的构字特点。 媒体出示抗疫宣传图片,找出“众”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同时初步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媒体依次出示“学生植树图”、会意字“林”和“森”的构字动态过程以及“树林和森林图片”,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并强化“会意字”构字特点。三.小结 ⒈正确朗读课文。 ⒉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⒈课文前4句。 ⒉积累词语“木头、果木、树林、森林、尘土、土地、力气、大力”。 ⒈齐读课文前四句,加深对会意字的理解。 ⒉齐读词语“木头、果木、树林、森林、尘土、土地、力气、大力”。四.指导书写 会写“木、林、土、力”4个字。 描写生字。 ⒈指导观察“木、土、力、林”4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⑴重点观察关键笔画位置与特点:“木”的撇和捺分别在田字格左下格与右下格,笔画要舒展;“土”一竖在竖中线,两横有长短:“力”一撇在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撇出。 ⑵请学生观察“林”左右两边的“木”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关注左右结构中“木”的字体变化与笔画穿插:右边的“木”一撇穿插到左边“木”字最后一点的下方。 ⒉学生描写,教师巡视指导。 媒体依次凸显“木、林、土、力”4个字的“笔顺跟随”,引导学生关注字的正确笔顺。五.布置作业 ⒈书面作业:描写生字。 ⒉口头作业:朗读课文,把学到的记会意字的方法说给家长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