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遗传的基本规律——2025届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遗传的基本规律——2025届高考生物学一轮复习大单元知识清单学案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1.豌豆做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
豌豆的特点 成功的关键
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 避免外来花粉混杂,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具有许多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实验结果容易观察和分析
易于栽培,生长期短 实验周期短,实验易于开展和分析
能产生较多的种子 便于收集数据,利于结果的统计
花较大 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
2.杂交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
(1)去雄:人工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2)套袋:以防止传粉
(3)授粉:待去除雌蕊成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
(4)套袋:确保不接受其他花粉
3.植物杂交实验的符号含义
P F1 F2 × ♀ ♂ ↓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雌性(母本) 雄性(父本) 产生下一代
4.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特点
P具有相对性状 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约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遗传图解
7.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法。
8.过程及结论:
(1)选材: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预期结果:Dd×dd→Dd:dd≈1∶1
(3)实验图解
无论以F1作父本还是作母本,实验结果都和预期的设想相符,从而证实了:
①F1是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为Dd;
②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形成D和d两种类型的配子,其数量相等。
(4)用途
①测定F1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②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③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根本目的)
9.杂交实验中几个重要概念
(1)性状: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物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3)显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
(4)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矮茎。
(5)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0.交配类型
方式 含义 表示式(举例)
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 AA×aa Aa×AA
自交 雌雄同体的生物同一个体上的雌雄配子结合(通常也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 AA×AA Aa×Aa aa×aa
测交 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A-×aa
正交与反交 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 正交:甲(♀)×乙()反交:乙(♀)×甲()
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性状遗传: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通常不进行有性生殖,也不进行减数分裂。
(3)细胞核遗传: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有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遗传过程中随机分配,变化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对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其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
13.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下图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
14.分离定律的应用
(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
(2)医学实践: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为禁止近亲结婚提供理论依据。
15.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 黄色圆粒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9 ∶ 3 ∶ 3 ∶ 1
分析
(1)性状的显隐性——显性性状:黄色、圆粒;隐性性状:绿色、皱粒
(2)相对性状的分离比: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分别遵循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F2中黄∶绿=3∶1,圆∶皱=3∶1。
(3)F2中出现了重组类型,即黄皱和绿圆。
16.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7.遗传图解
(1)过程图解
(2)F2基因型与表现型
①基因型
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各占1/16)
单杂合子:YyRR、YYRr、Yyrr、yyRr(各占2/16)
双杂合子:YyRr(占4/16)
②表现型
显隐性:双显(Y_R_,占9/16);单显(Y_rr+yyR_,占3/16×2);双隐(yyrr,占1/16)
与亲本关系:亲本类型(Y_R_+yyrr,占10/16);重组类型(Y_rr+yyR_,占6/16)
18.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
验证方法:测交法。
遗传图解
※由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可推知:
(1)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1∶1∶1∶1。
(2)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
(1)F1产生4种类型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2)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9.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1)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发生时间:形成配子时。
20.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
(2)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2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分析
(1)正确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自花传粉,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②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③花较大,人工去雄和异花授粉较方便。
(2)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一对到多对
①生物的性状多种多样,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如果有n对性状自由组合,后代的性状组合会有2n种,这是很难统计的。
②孟德尔采取了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孟德尔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从而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比例,并最终解释了这些现象。
(4)运用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按“提出问题→实验→假设(解释)→验证→总结规律”的科学实验程序进行。
(5)创新的验证假说:孟德尔创新性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证实了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并归纳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表型(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23.萨顿的假说
提出者:萨顿。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内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具体如下表:
项目 基因 染色体
生殖过程中 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 体细胞 成对 成对
配子 单个 单条
体细胞中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
(2)实验材料:果蝇。
25.实验过程:
(1)实验现象
现象 分析
P 红眼(♀)×白眼(♂) ↓ F1 红眼(♀、♂) ↓雌雄交配 F2 红眼(♀、♂)∶白眼(♂) 3∶1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性
(2)实验假说
①内容: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②遗传图解
(3)实验验证:通过测交的方法进行验证。
亲本中的白眼雄蝇和F1中的红眼雌蝇交配→子代中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l∶1∶1∶1。
(4)实验结论: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26.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数量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2)位置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7.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1)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9.性别决定染色体类型
(1)来源: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2)与性别关系:无关→常染色体;有关→性染色体。
30.X、Y染色体的比较
(1)大小、形态: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同,X染色体明显大于Y染色体。
(2)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
a.同源区段:X、Y染色体上均有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如图中Ⅱ区段。
b.非同源区段:X、Y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条有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如图中Ⅰ、Ⅲ区段。
(3)常见的性别决定
项目 XY型性别决定 ZW型性别决定
雄性个体 两条异型性染色体X、Y 两条同型性染色体Z、Z
雄配子 两种,分别含X和Y,比例为1∶1 一种,含Z
雌性个体 两条同型性染色体X、X 两条异型性染色体Z、W
雌配子 一种,含X 两种,分别含Z和W,比例为1∶1
后代性别 决定于父方 决定于母方
举例 哺乳动物,双翅目和直翅目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菠菜、大麻等 鸟类、鳞翅目昆虫、爬行类、某些两栖类
31.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1)遗传病的概念: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类型和实例
①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②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
(3)实例分析
①苯丙酮尿症:若控制酶a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缺少酶a,则苯丙氨酸在酶c的作用下形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的大量积累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②白化病:控制酶b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形成白化病。
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特点: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
(3)实例: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概念: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2)类型
①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等。
②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等。
3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调查原理
(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课题

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

制订调查的计划

实施调查活动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33.“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比较
项目 调查对象及范围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发病率 广大人群随机抽样 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足够大 患者人数/被调查总人数×100%
遗传方式 患者家系 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 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染色体的类型
(1)在做相关题目时,注意调查的内容是发病率还是遗传方式,然后再做具体分析。
(2)在分析遗传方式时,先确定是否为单基因遗传病,然后再分析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及是否在性染色体上。
34.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
(1)措施:主要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2)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35.产前诊断
(1)B超检查:属于个体水平检查,可以检查胎儿的外观和性别,不能检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基因异常病。
(2)羊水检查和孕妇血细胞检查:属于细胞水平,可以检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遗传性地中海贫血症。
(3)基因检测
概念: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
意义:可以精确地诊断病因;可以预测个体患病的风险,从而帮助个体通过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规避和延缓疾病的发生;预测后代患病概率。
争议:人们担心由于缺陷基因的检出,在就业、保险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